为时代苦难作注的流放诗人

作者:庄秋水   2015年12月01日 07:06  大家专栏    713    收藏

摘要 如今读《秋笳集》,虽非一流,仍堪称是一个时代的注释。这位曾经目空一切的才子,在命运骤转之下,他的惶恐与焦虑,他的空幻与分裂,成为帝国读书人的精神缩影。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

君独何为至于此?

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

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

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读吴梅村这首《悲歌赠吴季子》,诗中的悲愤与呐喊动人心魄。此后自然也读到顾贞观写给吴兆骞著名的《金缕曲》,于是得知一段这位江南才子被流放极寒之地宁古塔,一众友人设法赎归的往事。孟森在《心史丛刊》里对吴本人评价一般,“兆骞固才士,然《秋笳集》亦非有绝特足以不朽者在”,他之出名,一是“其时以文字为吴增重者,实缘梅村一诗、顾梁汾两词耳”;一是“成容若之周旋其间”,“自有此段故事,兆骞亦不朽矣”。据说,清初围绕吴兆骞流放而创作的诗词至少有近三百首,形成一种意味深长的“吴兆骞现象”。


为时代苦难作注的流放诗人


【一】


一六五八年三月的一天,帝都春寒未尽,一场奇特的考试正在中南海瀛台举行。每位考生身边,两个佩带刀棍的武士分列左右。考官们也眉头紧锁则四处侦查。在后来的文人笔记中,据说参加考试的读书人都“惴惴其慄,几不能下笔”。在形同罪犯的状况下,江南才子吴兆骞交了白卷。


吴兆骞,自汉槎,江苏吴县人。年少时他便被视作“惊才绝艳”的诗人。按照时人的描述,他算是恃才傲物性格不讨好的人物。据说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这样极度目空一切的话。而清初文坛领袖吴梅村又推许吴兆骞、陈维崧和彭师度为“江左三凤凰”。朋友圈的抬举令他成为江南文坛的焦点人物之一。如果没有遭遇“丁酉科场案”,吴兆骞的人生,想必就是在功名富贵中缠磨,成为文苑传中的人物。


就在上一年,丁酉年,一场大祸席卷了江南士林。这年朝廷照例开始各省乡试。明末以来,科举考试已经弊病丛生,考生奔走经营,考官徇私舞弊,在是科场常有的陋习。鉴于此,顺治皇帝下谕严肃科场法规,杜绝舞弊事件。所以,当官员参奏顺天乡试考官“交通关节、收受贿赂”、江南乡试“弊窦多端、物议沸腾”时,顺治皇帝震怒,下旨严查。


于是才出现了瀛台复试一幕。本次江南乡试中举的士子们,在刀兵威逼下写作《瀛台赋》。在当政者看来,交了白卷,自然说明他是贿中举人。三月九日,京城狂风大作黄沙扑面,吴兆骞被戴上枷锁,押往刑部受审。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丁酉科场案是满清统治者“借刀杀人”的一大举措,他们把科场积弊作为把柄,藉此残酷打击反抗最激烈的江南士人。这从处理结果亦可以看得出来,北闱处罚相对较轻,除了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被处死之外,大多减轻处罚,流放地尚阳堡(今辽宁开原县)也相对较近。然而对南闱的处置极其严厉,不但将主考立斩,各房考官共十六名都被处以绞刑。吴兆骞等十数人被免去举人,“俱着责四十大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并流徙宁古塔”。


作为知名的江南文人,吴兆骞本被当做重犯,判处死刑,后经礼部和刑部多次复审,命题限韵作诗,确定并无考场行贿,吴兆骞被免于死刑,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吴兆骞被流放,在江南文人中引起很大的震动。他的老师、遗民张拱乾说:“不独一邑之痛,而实天下之所痛。”


虽然吴兆骞的父母兄弟最后免于流放,但他的父亲忧惧而死,母亲出家为尼。四年后妻子出塞寻夫,将大女儿送去做童养媳,二女儿寄养在亲戚家里。在一封家书里,吴兆骞痛苦自陈:“戊戌以前,何等规模,一旦祸发,家破人离,如瓦解冰泮。”


为时代苦难作注的流放诗人


吴兆骞与其编著的《秋笳集》



【二】


入狱当日,吴兆骞口占二律,哀叹命运不公,“自许文章堪报主,那知罗网已催肝”,恸哭自己的冤情,“冤如精卫悲难尽,哀比啼鹃血未干,若到叩心天变色,应叫六月见霜寒”。对早熟的江南才子吴兆骞而言,曾经高蹈傲岸的精神一泄于地,生命开始对他展露痛苦本色。


一六五九年闰三月,吴兆骞离开京城,前往塞外。于是有吴梅村那首著名的送别诗《悲歌赠吴季子》。从山海关到宁古塔,一路向北,他写了许多纪行诗。在写给好友顾贞观的书信里,他说自己“一身飘零,囊空半文”,仰赖别人的帮忙,才免于饥寒。他出生在宁古塔的儿子吴桭臣,曾写过一篇《宁古塔纪略》,对他们在酷寒之地的生活,有非常详尽的记述。印象极深刻的一幕,是吴桭臣两岁时,他们被迫从宁古塔迁往更远的地方。此时天寒地冻,雪深四尺,一家人坐在牛车上,除了被褥,别无他物。幸亏第三天被追回,否则人和牛都要冻死无疑。


为时代苦难作注的流放诗人


在宁古塔,吴兆骞一直靠当塾师谋生。这亦是许多文人流放者的选择。对于生长在草长莺飞的江南人来说,他们在这天寒地冻之地,生命降到了最低层次的需求。日复一日的苦寒,日复一日的无望。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他万念俱灰:“弟今在苦海中,一无所恃,可恃者惟二三故人耳。此时佛亦不能救我,能救我者,亦惟此二三故人耳。”(《归来草堂尺牍》)


顾贞观就是这二三故人之一。一六七六年,吴兆骞已经被流放十七年。顾贞观在京城写了《寄吴汉槎宁古塔》——《金缕曲》二首。这词被权臣明珠的公子纳兰性德看到,深受感动,以为可以与古代伟大的友谊并列。“河梁生别之诗(李陵与苏武事),山阳死友之传(范式与张劭事),得此而三”。纳兰性德决心成全他们的情谊,一定将吴兆骞救归。在性德的安排下,顾贞观得以在明珠面前为吴兆骞求情。


一六八一年,吴兆骞在京城的朋友们,顾贞观联络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尚书徐乾学等人,募集资金交付朝廷赎金,内阁下了还乡诏(准许吴兆骞一家南归故里的官方文书)。


九月,吴兆骞带着妻子(在宁古塔生育一子二女)南归。在吴桭臣的回忆里,那是另外一场撕心裂肺的别离。得以逃离的“幸运者”,和那些无望的流放者,“皆相持哭失声,不忍别”。他们和亲人彻夜聚谈,至晓分手。走出二十里,吴兆骞哭着策马回返,以图再聚片时,“患难交情如此之深也”。(吴桭臣:《宁古塔纪略》)然而,南归不过三年,吴兆骞就在贫病交集中逝于京师。



【三】


康熙朝的诗人丁介,曾写过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丁介:《出塞诗》)据研究东北流人的李兴盛先生统计,单单清代的东北流人(此概念比流放犯略大),总数在150万以上。作为异族入主中原的满清,要稳定政权,就要打击旧势力,造成巨大的社会心理紧张,从心理上摧锄异议者的肝胆。


吴兆骞的悲剧命运,在时人们的记述里,披拂上一层友朋相助的动人温情。这自然是实情,是人性对恶政破坏力的修复;在明哲保身,甚至落井下石之外,另外一种人性的呈显。


然而这种援手救赎的温情,实在是非常脆弱的。吴兆骞二十多岁被流放,返归时已经穷垂暮年,所谓“廿后塞外空归梦,一夕灯前似隔生”(王掞:《虹友兄斋同吴汉槎夜话》),在触人心怀的个人悲剧后面,是一代文士的整体命运。作为“丁酉科场案”的受害者,吴兆骞背后尚有那些无名读书人,穷半生精力投身场屋,不料却横祸加身,他们困居极远之地,人既不彰,事亦不详,斑斑血泪,唯有自家吞吐。


表面看来,吴兆骞成为那个从历史血海中旁逸出的幸运之花,是好友顾贞观的重情守义,和一众朝士们的极力斡旋。这亦令《金缕曲》以“赎命词”的姿态,广布海内外。实则友人们的义举,恐怕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效用。此“波”,则为此时政治文化生态改弦之波;此“澜”,则是士人心态微妙变化之澜。


吴兆骞南归后一度成为纳兰性德之弟揆叙的老师,他曾与后来同样也当过揆叙老师的査慎行在禾城(今嘉兴)相会。査慎行写了一首诗《过吴汉槎禾城寓楼》,记述其事:“快事相看一笑真,忽传绝域有归人。劫灰已扫文星灿,党禁初宽士气伸。”道尽个中原委。他之被祸,是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士人的残酷打压所致;他之赎归,则是这种打压缓解之结果。


事实上,从一六七七年开始,康熙设南书房,择选天下名士作为文学侍从,推行“文治”策略。朱彝尊、徐乾学(顾炎武外甥)这样的江南著名文人皆先后入选。次年正月,康熙更晓谕天下,开设“博学鸿词科”,选拨“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的学者文人,为皇家“润色词章”。孟森先生认为此举是要“消弭士人鼎革后避世之心”,事实上效果极佳,五十名入选人中,南方各省占到四十一人。


远在边地的吴兆骞,得悉这种变化,再兼好友提醒,他便在这年七月,进呈《长白山赋》。他的朋友徐乾学便直言“《长白》献赋,恰有机缘”。据说康熙皇帝“览而称善”。从政治意义上而言,吴兆骞之举无疑是“乞哀颂圣”,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给统治者的一份“悔过书”。


长白山被视为满清发祥地。一六七七年四月,康熙派人勘察长白山;九月下旨封祀;十一月礼部封为长白山之神,与五岳并举,春秋祭祀。长白山便成为大清帝国国家认同的象征。多年后,康熙还亲自创作《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赋予满清统治中原的政治合法性。身在宁古塔的吴兆骞有机会与长白山封祀使者见面,他深知皇帝的用心,于是写了这篇极尽谀词的华丽骈赋,以期改变命运。


清初以来,文字狱迭出。康熙朝约有十起。在十七世纪下半期,“江浙两大狱”之一的“《明史》案”已发生,株连之广,骇人听闻。残酷的文祸,对士人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与渗透力。一旦帝王表现出“崇文”的一面,则很容易转换为赞美“圣天子”雨露无限的感情之情。《长白山赋》可谓是这种精神上屈服、进而认同的“模范”文章。


故而,诗人吴兆骞的命运,始终掌握在不受限制的权力手中。就像康熙钟爱的皇孙、后来的乾隆帝说的那样:“朕为天下主,一切庆赏刑威,皆自朕出,即臣工有所建白,采而用之,仍在于朕。”


精神上的矮化,无论如何难以成就伟大的诗人。倘若吴兆骞以阔大气度,面对加诸自身的时代苦难,以他的才华,诗文境界当会大为不同。诗评家们非常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沈德潜就评价说:“汉槎阅历,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


如今读《秋笳集》,虽非一流,仍堪称是一个时代的注释。这位曾经目空一切的才子,在命运骤转之下,他的惶恐与焦虑,他的空幻与分裂,成为帝国读书人的精神缩影。在与无限权力的交手中,诗人成为被吞噬的一个棋子,诗歌则成为时代胆战心惊的注释。


(写作本文时,从陈才训:《吴兆骞赎归与清初政治文化生态考论》一文受益良多,在此表示感谢!)


【注】本文原标题为《诗与权力——流放诗人和他的朋友们》


责任编辑:Tia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2. 许道军:“重新发现”网络诗歌
  3.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4.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第420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