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书

作者: 2016年10月14日18:21 浏览:1549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母亲书

那是怎样的深或者空
母亲,你把我弃留在人世14年了
我不能逾越,你言中我命运单薄,灵魂清瘦
再有7年,我将追上你在人世的阳寿
可还是不能逾越,你确证我做人的尺寸
可追怀的是,绝望的稻子在你的眼神里弯腰
假如我还能追望,顶多是你青衣上的汗花如雪

没有你点灯唤归的日子
总希望有个声音响在门背
梦中惊醒,应声回头
是你衣袖静阔,拂动夜风中的悲伤
把我的世界退回
退到最初的亲人和最初的寂寞

我确信你在那个世界
升上登天的梯子,享有了高过天堂的幸福
而我在虚幻拥挤的路上,尘埃遮眼
有时感觉寸步难行

2013年3月19日写于临武  6月12日修改


特邀专家 雷武铃 评点:

这是一首伤悼去世的母亲的诗。母爱是最无条件的,最温暖最有安全感的爱。照拉康的理论,人最初通过脐带和母亲保有一种自然的安全关系,但一来到人世开始独立个体的成长,这种关系被切断了。人生此后的需求和欲望就是再获得那样关系的爱[注]。对母亲之爱的渴求而不得是所有人的伤痛,所以母爱之诗最能打动我们。

这首诗在内容上写的是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孤苦。全诗三节,第一节的前两行就定下了整首诗的调子:母亲的离去,是把自己“弃留在人世”,给自己留下的唯有“深空”。。接下来就是这一丧失后的孤苦主题的展开:写丧失后的隔绝:“不能逾越”,“不能逾越”,还有被丧失后的愿望:“追怀”,“追望”。第二节仍然是被否定,被取消的处境和愿望:“没有你点灯唤归”,“总希望”“退回亲人和寂寞”。第三节写到母亲上到天堂(这很一般,即使用到了梯子,高过天堂),但最后落到的还是自己在人世道路上“寸步难行”,还是母亲离世之后自己孤苦、可怜、悲惨的样子。从内容看,这首伤悼母亲的诗,只有孤苦的自己,没有母亲(母亲在形象上缺失),只有一个母亲离去后,只会任性地哭的,没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需要母亲爱护的孩子形象。一首让自己返回(永远停留)在年幼时期恋母感情阶段的诗。这首诗表达着对母爱的欲求、母爱丧失之后的伤痛,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情感需求,没有母亲本人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始终非常模糊,母亲本身没有自己的形象,她不存在,她的存在是缺失的,不仅现在缺失,而且一直缺失。

从诗中内容,诗写作的时间,作者的自我介绍可以看出,这首2013年写的诗,14年前1999年他母亲去世,7年后2020年他将到母亲去世的年龄,他是1970年出生。他母亲活了50岁。他写诗的时候43岁。是一个成年人对母亲的悼念。如果这首诗是一个未成年人写的,我觉得还能接受(失去母爱的儿童总让人无限同情,民歌和民歌风格的古诗中多有这样的题材)。作为一个成熟年龄的诗人写的,我觉得就远远不够了。这里面主要是母亲的形象写得太模糊,抒发的都是自己,只是孩子一样因爱而不得或爱的丧失而哭喊,没有想到或记住母亲本人的处境和存在。如果我们把悼念母亲的诗视为表达对母亲的爱的话,我们可以说这首诗并不知道怎么去爱,只是表达了爱的需求。没有纪念母亲的形象,只是表达了自己丧失母爱之后的孤苦。

这首诗在写法上是直接和母亲说话,诉诸于“我和你”(犹太神学家马丁·布伯的一本书名和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名)这种最亲密的关系来说话的。整个诗歌的着力点,是一些修辞:“命运单薄,灵魂清瘦”,“绝望的稻子在你的眼神里弯腰”,“你青衣上的汗花如雪”,“你衣袖静阔,拂动夜风中的悲伤”,“高过天堂的幸福”。整个诗是一种亲密语气的诉说,由这些极为抒情但又脱离具体情境的诗句构成。

我们知道诗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我们个人最深刻的认识和最隐秘的情感的真实表达。作为一门艺术,诗是有表演性的,要表现给别人看,也就是说写诗是要给人看的,并要达成某种效果;作为一种个人表达,对母亲说话是你自己的私人情感,是你和母亲之间单独的说话,不足为外人道的。因此在你想让别人知道的什么(艺术)和你与母亲单独说的话(个人表达)之间就要有一些考虑和安排。既要符合个人真实情感表达的自然情境,又要符合艺术的要求,交代一些事实,让别人明白、理解、体验并感动于你和母亲之间说的一切。就是说这首诗虽然是你和母亲的亲密诉说,但你其实也是在邀请读者的进入的。这点要考虑清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朋友们在我们前面哭诉自己的痛苦,但他只是自己在哭诉,我们无法进入他的话语,只能尴尬地看着,不知如何是好。诗歌必须要有能让读者进入的空间。

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诗人,要表达好自己的情感,还要有必要理解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也有必要理解母亲的爱,理解母亲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和存在。儿童不理解母亲和世界,只知道哭和索取,成年人必须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自己所做的事情。写诗时也必须理解诗是做什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悼念母亲是最典型的诗歌隐喻。爱母亲就是永远记住她,把她的形象铭刻下来,珍爱她存留在你心中的生动的形象,让它永远留下。写出你和母亲一起最难忘的时刻。写诗也是对世界对生活的爱,凝视它,记住它,用语言描画出这世界和生活的样子。

因此,从内容来说,这首诗中母亲的形象太模糊了。从写法上来说,写得过于空洞。我们前面指出的那些非常着力的抒情诗句,并没有传达出实际的有效的表现力。“命运单薄,灵魂清瘦”,“绝望的稻子”之类,它们只是语句,而不是生活最动人的细节经验,它们无法唤醒我们的切实感触。举例来说,这首诗里面有几个非常好的点,但没有写出来。一是“点灯唤归”。湘南山区村子里的孩子们在傍晚的时候会在村子边的空坪里叫喊追逐疯玩,玩得根本就不知道晚霞消逝天已黑透,非得等母亲在家里做好饭,大声叫喊才知道满身大汗地回家。因此天黑点灯时候,村里各家叫孩子回家是最日常的事情,也是记忆中最温暖的事情。但诗歌中没有抓住这细节具体地写出来。二是“你青衣上的汗花如雪”。夏天农村天热母亲参加劳动,因大量出汗衣服湿了之后又干了,干了之后又湿,衣服的肩背处会留下大片白色的盐渍。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细节。母亲出汗,还有特别之处,中午最热的时候干活回来,母亲常常还得在火灶间做饭,满脸通红全身是汗。这些母亲的劬劳却变成“汗花如雪”,这实在是非常蹩脚的修辞美化。如盐,是生活的艰辛。怎么是汗花呢?怎么能如雪呢?这是不知道诗歌要写出生活本身的真实,诗歌不是为了某种所谓优美修辞。

这一点,可能是我们的诗歌观念的问题。我们总以为诗歌是一种特别的优美修辞,而不知道诗歌最重要的任务依然是抓住最生动具体的细节,写出真实生动的人物,描绘出我们所爱的人、事物和这个世界的模样,刻画出我们内心的情感;不知道具体性,真实性,细节,永远是文学的法宝。诗歌也不列外。它更讲究节奏,音调,还要兼具别的任务能力,因此语言效率的要求更高。语言要给出信息,这给出效率越高,信息量越大,越有份量,越重要,语言就越丰富,越有诗意。但最基本的最朴素的要求依然是,清晰地描画出这世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修辞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经验的,为了让我们真实的生活经验进入诗歌之中。

最后我想可以举诺贝尔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悼念他母亲的诗来对照看。看希尼怎么非常具体地刻画出自己母亲的形象,怎样写出他和母亲之间的爱,这种爱怎样影响我们读者的。注意怎么通过写具体的日常的生活事实(和母亲一起削土豆;为了和受教育不多的母亲保持一致,说话故意发音不准;和母亲一起收晒干的床单),具体地写出自己母亲的形象,写出母子间的感情。希尼在讲和母亲一起做这些事的时候,读者是可以进入这些场景之中的。我们先要多读到好的诗,然后才可能写出好诗。


出空(组诗8选3)


3


其他人都去了教堂做弥撒

我们在一起削土豆,我完全属于她。

它们打破沉默,一个接一个落下

就像焊锡在烙铁上滴落:

舒心的凉爽就在我们中间,可分享之物

在桶中的清水里闪烁。

再次让土豆跌落,彼此溅起的

点点欢快水花总是唤起我们的感觉。


当教区的牧师来到她的床边

全力以赴地为死者祷告

有些人跟着祈祷有些人哭泣

我记起她的头曾转向我的头,

她的呼吸融入我的呼吸,我们流利削剜的刀——

一生中从来也没有过如此亲密。


4


害怕做作反使她不自然

那些力所不及的词,她

总也读不确切。波托德·布雷克。

她会弄得五音不全走了调

次次如此,好像她要用

过分修正一个词的发音来

掩盖她的走调和五音不全。

更多地出于挑战而非自尊,她常对我说,“你

懂得所有他们那些玩意儿”。因此我在她面前

得管好自己的舌头,一种名副其实的

矫枉过正掩盖了

我实际拥有的知识。我会说“naw”和“aye”

并有分寸地故意用错

语法,这使我们保持同盟而非对峙。


5


那刚从晾衣绳上取下的床单的凉感

让我觉得它必定还有些潮湿

但当我捏住亚麻床单一头的两个角

和她相对着拽开,先拉直床单的边

再对角将中心拉平,然后拍打抖动,

床单像船帆在侧风中鼓涌

发出干透了的啪啪声。

我们就这样拽直,折起,最后手触到手

只是一霎那就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没有任何异乎寻常的事发生

日复一日,只是碰触然后分开

踌躇不前,又再次接近。

在移动中我是X她是O

写在她用面粉袋缝制的床单中。


(吴德安译,《希尼诗文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


[注]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欲望本身被符号化而成为非真实,它的满足也成了假满足。一旦满足马上就成了不满足。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