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余光中对中国现代诗的理论构想

作者:戴建业   2017年12月18日 13:3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836    收藏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40(2):101-105.


余光中这位现代著名诗人和散文高手,从未以诗歌理论家自期,也并不以诗歌理论家名世,他以极富个性的批评话语写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其“目的只在创造中国的现代诗”,其宗旨是要让“中国诗的现代化之后,进入现代诗的中国化”。【1】

 

 

五四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捩点,抒情话语由文言变为白话,诗歌由古典独霸诗坛变为新诗独领风骚。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和新诗《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在《谈新诗》一文中既自得而又自信地声称:“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情感,方才能跑到诗里去。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情感。”【2】事隔七八十年后许多人对这次“诗体的大解放”似乎没有胡适先生那么乐观。新诗人换了一代又一代,诗歌流派一茬连一茬,新诗集更是一本接一本,可是诗歌数量上的堆积并不必然保证诗歌质量上的精美,新诗中到底有多少像古典诗歌那样万口相传百读不厌的杰作呢?这使有些诗人和诗论家觉得当年“诗体解放”也许是一种轻率的冲动,是一种历史性的错误,古典诗歌“在凝炼、强度和层次的复杂方式上决不下于最好的白话诗”。【3】

余光中先生显然并不这么看。现代诗的整体成就当然不能与古典诗相提并论,但唐诗宋词只是我国既有的光荣历史,只有使诗歌现代化我们才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宋人要想在诗国与唐人一争高低,就不能鹦鹉学舌地跟着唐人唱“唐音”,而必须吟出既有别于唐人又适应自己时代的“宋调”,同样要想拿出能与古典诗歌媲美的诗章,惟一的办法就是在古人之外别出蹊径。他用近乎尖刻的语言挖苦那些抱残守缺的诗坛“孝子”说:“回头看一看另一群所谓孝子呢,那就更令人气短了。他们踏着平平仄仄的步法,手持哭丧棒,身穿黄麻衣,浩浩荡荡排着传统的出殡行列,去阻止铁路局在他们的祖坟上铺设轨道”,他们使诗坛上“尽是悬挂(往往是斑驳的)甲骨文招牌的古董店”。【4】现代汉语已使今天的诗人很难像古人那样写诗填词了,语词已由单音节大量变为双音节和多音节,如“计算机”、“宇宙飞船”、“商务英语”、“杜勃罗留波夫”等,用这种词汇怎么写五律或七律呢?要“踏着”杜甫和苏轼“平平仄仄的步法”是难乎其难了。亦步亦趋地跟着李白杜甫转,并不能孕育出我们这个时代自己的李白和杜甫来,只能出现一批批李杜的“优孟衣冠”,出版一本本唐诗宋词的赝品。

首先,只一味模仿古典在诗境上“往往陷于旧诗的情调”【5】,他在《评戴望舒诗》中不留情面地批评戴诗意境的“陈旧”。一首诗歌如果是从古典那儿“借来”的诗境,不管其诗歌的语言如何精致典雅,它仍旧只能算是赝品和劣诗。“中国诗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创造出新的诗境,而创造新的诗境诗人就得对人生世事有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也即马尔库塞所说的要造就“新感性”。这样,要“中国诗现代化”就逻辑地推出了“中国诗人现代化”的结论。假如一个人面对自然山水时见到的满眼都是谢灵运诗中的景象,走向田园时只能感受陶渊明当年领略过的民俗风情,他笔下的诗境怎么可能不“陈旧”呢?撇开余先生对戴氏的批评是否恰当这一问题,他提出诗境的创新则是“中国诗现代化”的要务。

其次,只一味模仿古典往往使诗语庸熟陈腐,或“予人脂粉气息之感”。【6】戴望舒在这方面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他“接受古典的影响,往往消化不良,只具形象,未得风神。最显著的毛病,在于词藻太旧,对仗太板,押韵太不自然”。【7】我们来看看余光中在戴氏诗集中拈出的诗节:“我没有忘记,这是家,/妻如玉,女儿如花。”(《过旧居》)“贝壳的珠色,/潮汐的清音,/山风的苍翠,/繁花的绣锦。”(《示长女》)“我们彳亍在微茫的小径,/让梦香吹上了征衣,/和那朝霞,/和那啼鸟,/和你不尽的缠绵意。”(《山行》)“妻如玉,女儿如花”这样的语言的确谈不上清新,也难怪余先生说它们“词藻太旧”。看来,“陈旧”的诗境和“陈旧”的诗语是互为因果的。

有鉴于此,在食古不化的“孝子”和惟洋是崇的“浪子”之间,余光中反而更倚重“浪子”。他在《古董店与委托行之间》一文中说:“然而,真抱歉,在孝子和浪子之中,真能肩起中国文艺复兴的,仍属后者。同样看一首唐诗,经过西洋洗礼的眼睛总比仅读过唐诗的眼睛看得多些,因为前者多一个观点,有比较的机会。我们要孝子先学浪子的理由在此。孝子不识传统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山去,多接受一种西洋的艺术等于多一个山外的立足点,于是对于山始能面面而观。”他在同一文章中还举例说:“中国古典诗几乎没有‘煞尾句’( end-stopped line),没有‘待续句’( run-on line);一个孝子在这种传统中学艺一辈子,恐怕很难想到有‘待续句’的可能。”【8】实现“中国诗现代化”这一目标当然不能只跟着杜甫学七律,跟着李白学七古,这样视野会越来越狭窄,手法也会越来越僵硬单调,永远不会跳出古人的掌心。

“对西方的深刻了解仍是创造中国现代诗的条件之一”。【9】余光中把“中国诗的现代化”视为“现代诗的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没有“中国诗的现代化”就谈不上“现代诗的中国化”。第一步是要“创造中国的现代诗”,因此他强调“加强西化,多介绍,多翻译,最好让现代诗人多从原文去吸收”。【10】他本人就是“从原文去吸收”西方诗歌的典范,同时又为不通西文的读者架起沟通中西的桥梁,翻译了许多英美近现代诗的佳作。从《叶慈:老得好漂亮》、《狄瑾荪:闯进永恒的一只蜜蜂》、《佛洛斯特:隐于符咒的圣杯》、《康明思:拒绝同化的灵魂》等一系列论文,可以看出他对英美诗歌感受和理解的深度。

“中国诗现代化”的捷径之一自然是学习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然而许多诗人和诗论家常患“欧化恐惧症”,“似乎一犯欧化,便落下乘”。余光中先生则不同意这种狭隘的国粹主义论调,他在《徐志摩诗小论》中说:“其实五四以来较有成就的新诗人,或多或少,莫不受到西洋文学的影响。问题不在有无欧化,而在欧化得是否成功,是否真能丰富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欧化得生动自然,控制有方,采彼之长,以役于我,应该视为‘欧而化之’。”【11】因此,他为徐志摩诗的“欧化”辩护,称徐诗的“欧化”丰富了我国现代诗的表现手法。他并且解剖了徐志摩“比较西化”的《偶然》一诗的最后一节:“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余先生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欧化得十分明显,却也颇为成功。不同主词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受词,在中文里是罕见的。中国人惯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简化成‘公说公有,婆说婆有,理’。徐志摩如此安排,确乎大胆。但说来简洁而悬宕,节奏上益增重叠交错之感。如果坚持中国文法,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反而噜苏无趣了。”最后三句中“记得”和“忘掉”似乎都没有宾语,细读才明白“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同时承受双谓语——“记得”和“忘掉”。这三句的意思是说:“你记得我们交会时的光亮也好,忘掉了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最好。”要是这样表述就变得冗长拖沓了。一节诗中用了两次欧化句式,余光中认为“不但没有失误,而且颇能创新”。【12】为了“中国诗的现代化”他赞成引进欧化的表现手法。

余光中并没有将“中国诗的现代化”视为一个静止的目标,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倒吻合了刘勰关于“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论断。

【13】《新现代诗的起点》一文有“新现代诗”和“老现代诗”之分,“新现代诗”“轻轻松松跳过了”“老现代诗”“张力的障碍”,“老现代诗人”“过分经营张力,往往会牺牲整体去成全局部,交成了所谓‘有句无篇”’,而且这种新现代诗的语调“也不像老现代诗中习见的那么迫切,紧张”;更重要的是新现代诗挑战此前现代诗的所谓“纯经验”和“纯感性”,不少作品富于“理趣”,它们“始于智慧,而终于喜悦”。【14】“老现代诗被新现代诗所超越”,“新现代诗”也同样有变“老”的一天,诗人们不可能在“中国诗现代化”的某一点上止步不前,不可能在某一点上守株待兔,这就是前人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在强调中国诗必须现代化的同时,余光中更时时提醒国人:“中国诗现代化”并不是中国诗“西化”,“西化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中国化的现代诗。这种诗是中国的,但不是古董,我们志在役古,不在复古;同时它是现代的,但不应该是洋货,我们志在现代化,不在西化。这样子的诗该是属于中国的,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的年轻一代的。在空间上我们强调民族性。我们认为,民族性与个性或人性并不冲突,它是天才个性的普遍化,也是天才人性的特殊化。在时间上,我们强调时代性。我们认为惟时代的始能成为永恒的,也只有如此,它才不至沦为时髦”。【15】

他说中国的现代诗要富于中国气派和韵味,要富于自己的民族特性。他不留情面地批评那些叫嚣要“全盘西化”的诗坛“浪子”:“这一群文化生蕃,生活的逃兵,自命反传统的天才,他们的虚无国只是永远不能兑现的乌托邦。”要实现“现代诗中国化”,诗人就不能割断与民族传统的紧密联系,“彻底抛弃传统,无异自绝于民族想象的背景”。【16】传统是一个民族活的机体,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悠久而深厚,它对于一个现代诗人“简直就是土壤加上气候”。诗人断了自己民族文化和诗歌的乳汁,就必然会成为精神上的流浪儿和诗坛上的乞丐。古典杰作并不因时间流逝而过时陈旧,它们超越时空而历久弥新。余光中不同意将五四以前的诗歌一律称为“旧诗”:“例如李白的诗,飘然不群,距离我们虽已十二个世纪,仍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么饱满,新鲜。”他说自己曾从美国去加拿大蒙特利尔拜访一位故交,小聚三日后又返回美国。歧路分手时,故人孤零零地在异国街头挥手作别,此情此景让余先生情不自禁地吟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这些诗句,虽已有一千二百岁了,仍新得令人感极涕下。以李白之万古常新,而谓之‘旧诗’,是一种错误,不,是一种罪过”。【17】

传统并不是“浪子”们想象的那样是一堆生锈的废铁,他们“自以为反尽了传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事实上他正在做着的恐怕在传统中早已有过了”。【18】余先生举20世纪70年代港台诗人热衷的所谓“图画诗”为例,我国六朝时女诗人苏伯玉妻和窦滔妻早已尝试过,一直到苏轼还有回文诗词的戏笔。它们在我国诗人和诗论家眼中向来地位低下。他说这种回文体既然我国“古已有之”,现代诗人何必到巴黎去“习此末技”?又哪值得拿此来自媚自炫?余先生还以杜甫名诗《望岳》为例阐明传统诗歌并非没有“现代精神”,认为“凡受过现代文艺洗礼的读者,回头重读这首‘旧诗’,没有不惊讶手法之‘新’的。此诗第二句‘齐鲁青未了’深得抽象表现的精髓,第四句‘阴阳割昏晓’更加抽象,且富几何构图的奇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二句“更是感觉主义的极致了。物我交感,对触觉对视觉之震撼,未有如此之强烈者。然而在这种动感中,前后两句的空间之处理仍有不同。‘荡胸生层云’是立体的,空间的背景至为浩阔,且具游移不定之感;‘决眦入归鸟’虽也是立体的,但空间的背景已高度集中,浓缩于一焦点,有驱锥直入之感”。不仅仅是杜甫一人,更不仅仅是《望岳》一首,古典诗歌对于今天的诗人来说,可资借鉴的地方很多,余先生还举出“‘江南可采莲’一诗的抽象构成,‘一树碧无情’的抽象感,‘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几何趣味”,还有“‘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的移位法,‘曾是寂寥金烬尽,断无消息石榴红’的暗示”,无一不与现代诗的表现手法相通。他更认为“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杜甫的‘七星当北户,河汉声西流’”,“都是呼之欲出的现代诗”。【19】创造我国自己的现代诗应转益多师,而自觉地吸收传统诗歌的营养更是“现代诗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剪断了与传统诗歌的脐带,这种现代诗只是昙花一现的文化泡沫。诗人只有扎根于民族传统诗歌的土壤中,才写得出有自己民族韵味的现代诗。长期以来人们崇洋迷外的意识作怪,使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效颦的丑态”,而诗歌“尤其饱受‘恶性西化’影响”。【20】不少诗人意识中和行动上都将“中国诗的现代化”等同于“中国诗的西化”。余光中把不少名人名作都划人“恶性欧化”之列。【21】艾青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可余光中毫不客气地指出:“在新诗人中,论中文的蹩脚,句法的累赘,很少有人比得上艾青。”他还随手拈来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反面的例证:

我呆呆地看檐头的写着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坑凳,/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饭。

说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新诗“不堪卒读”,大多数人也许会表示首肯,可这样评论艾青必定会有不少人觉得失之尖刻,不过我倒是认为这是内地难得听到的切中肯綮之言。不论《大堰河》一诗的思想多有深度,不论诗中的感情何等真挚,上面余先生列举的诗句肯定不值得恭维。

为使“现代诗中国化”,余光中不仅在诗歌创作中积累了可贵的艺术经验,在理论上也做了有益的探索。由于传统诗歌——尤其是传统的格律诗——在句式和音韵上的严格规定妨碍了诗人情感的表达,五四以后的自由诗便是对传统诗歌的一种反动。可解开格律诗的束缚以后,诗人们便完全不顾及诗歌句式、节奏和音调上的美感要求,从一个极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余光中不无失望地说:“大多数的自由诗,只有自由而无诗。”【22】自由诗“对于打破旧诗之陈规虽有作用,但对于立新诗之法却未能竟其全功”,因为“当初前卫诗人试验自由诗,原意是要反抗百年来渐趋僵硬的‘韵文化’,但破而不立,‘自由’沦为‘泛滥’,一脚刚跳出‘韵文化’,另一脚又陷进了‘散文化’”。闻一多曾倡导格律诗以救其弊,“可新月派的子弟与从者未能真正为新主题‘相体裁衣’,追求整齐而无力变化”,这样当然不能使诗歌“复导百川归海”。【23】对后来并不了解格律真谛的诗人来说,打破格律的束缚只意味着“逃避形式的要求”,“自由”因而“只能带来混乱”。余光中十分生动地说:“艺术上的自由,是克服困难而修炼成功的‘得心应手’,并非‘人人生而自由’。圣人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毕竟还有规矩在握,不仅是从心所欲而已。”【24】他坚持诗歌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形式、秩序或模式之上:“大凡艺术的安排,是先使欣赏者认识一个模式,心中乃有期待,等到模式重现,期待乃得满足,这便是整齐之功。但是如果期待回回得到满足,又会感到单调,于是需要变化来打破单调。变化使期待落空,产生悬宕,然后峰回路转,再予以满足,于是完成。”【25】就是说诗歌首先要确立某种艺术形式或秩序,一种形式的回环才能满足读者期待,而在这种形式或秩序的基础上的变化创新,又给读者以打破了期待的新奇和喜悦。完全不遵循诗歌形式要求的“自由”是创作上的“无法无天”。

为了使“现代诗中国化”,余光中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位当代著名诗人来研究古代诗人和诗歌,自然比那些空头诗歌理论家更容易与古人“心心相印”。《象牙塔到白玉楼》一文论韩愈,谈孟郊,说贾岛,评李贺,无不以其剖析入微和议论精当而令人心服,想来也定会使九泉之下的韩孟派诗人点头。他在李贺诗歌中发现了许多与现代诗的契合点:“十一个世纪以前的李贺,在好几个方面,都可以说是一位生得太早的现代诗人。如果他生活在20世纪的中国,则他必然也写现代诗。他的难懂,他的超现实主义和意象主义风格,和现代诗是呼吸着同一种艺术的气候的”,“长吉是属于现代的,意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即使象征主义的神龛中,也应该有他先知的地位”。【26】《龚自珍与雪莱》是叫人耳目一新的长篇比较文学论文,论及龚自珍与雪莱二人的诗心、诗情、诗艺、诗境和诗名等各方面,多发前人之所未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诗的中国化”不仅必须受惠于李白、杜甫,也应该取法于明清诗人。

 

 

上节我们阐述了余光中诗论中有关“现代诗中国化”的特征、途径和步骤,下面再看看他就“现代诗中国化”的主观条件所作的理论思考。

首先他论述了中国现代诗人应有的精神结构。18世纪的西方诗人“抑激情而扬理性,19世纪的诗人则反过来,抑知而纵情。于是作者的感性便分裂而不得调和”,“主知的古典,重情的浪漫,原是‘艺术人格’的两大倾向。抑知纵情,固然导致感伤,过分压抑情感,也会导致枯涩与呆板,终至了无生气”。【27】余光中认为诗人的精神结构应保持统一完整,情与理应达致和谐平衡,既不能使理过于强大压抑了情感的抒发,致使诗歌僵硬寡情;也不可让情过于放纵而导致非理性。今天“中国新诗面临空前的危机”,就是由于诗人们跟着西方人起哄,“反理性,反价值,反美感,以至于反社会,反文化”,这些文化“虚无主义者”声言“要表现赤裸裸的人性,可是他们表现的人性实在接近于兽性”。【28】他认为“诗人的生活,主要是内在的生活;诗人的热情,主要是感性和知性的成熟,以及两者的适度融和”【29】,这样,诗歌就会“充溢着智慧,但是不喋喋说教;充溢着感情,但是不耽于自恋;富于感官经验,但是不放纵感受”。【30】

其次他阐明了诗人与时代的关系。他认为中国1949年前后的诗人“大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早年难以摆脱低迷的自我,中年又难以接受严厉的现实,在个人与集体的两极之间,既无桥梁可通,又苦无两全之计。……从徐志摩、郭沫若与何其芳、卞之琳,中国的新诗人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他认为一个诗人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但又不能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让自己被大众削平为类的平均数,成为没有独特个性的“常人”。“真正的大诗人一面投入生活,一面又能保全个性,自有两全之计”。【31】余先生还说“一个大诗人”“不仅止于反映他的时代”,“还应该超越他的时代”,成为新时代的报春鸟。【32】

最后他论及诗人对待生活与生命的态度。在这点上他十分欣赏美国诗人佛洛斯特( Robert Frost):“‘情人的争吵’最能说明佛洛斯特对生活的态度:他是热爱生活的,但同时他也不满意生活,不过那种不满意究竟只能算是情人的苛求,不是仇人的憎恨。” 【33】人必须要有某种意义和价值作为生命的支点,“无论时代多么混乱,痛苦,一个人如果要活下去,仍然需要价值和意义”。余光中的情怀近于悲壮:“人生原多悲哀,写人生,往往就是写生之悲哀。可是悲哀尽管悲哀,并不就等于自怜自弃,向命运投降。” 【34】从古至今的诗坛大师“没有一个不是肯定生之意义的”,“混乱属于时代,但信仰属于个人”。【35】他认为中国现代诗人应将寻找生命的“意义”作为自己创作“最严肃的主题”。【36】

余光中先生的诗论既有诗人敏锐的直觉,也有学者缜密的分析,他将创造和繁荣“中国化的现代诗”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从少至老都念兹在兹,中国现代诗成长的年轮必将融进他的艺术经验和理论智慧,中国未来的李白和杜甫们必将仰承他的余韵流风。

 

注释:

1、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余光中选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179、187、198、76、20、21、208—209、210、175、21、10、72、11、13、377、380、271、270、64、75—76、18、107、110、183、19、117、185、78、78页。

2 胡适:《谈新诗》,《胡适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3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13 刘勰:《通变》,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9页。

20、21 余光中:《余光中选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51页。

 

2000年7月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5.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花朵,趁着雨季回到树上|东莞诗集
  8. 诗集《一蓑烟雨》受业内点赞 梁平:在写作中建设自我人格并重新体认家国与个体精神的宽广存在
  9.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