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沈祖棻:文章知己千秋愿

作者:徐有富   2018年09月03日 09:44  光明日报    1104    收藏

1535923178974_1


学人小传

沈祖棻(1909—1977)生于苏州,1934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程千帆(1913—2000)生于长沙,1932年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随即考入金陵大学中文系。1934年9月1日,汪铭竹、孙望、程千帆、沈祖棻等一批文学爱好者组织“土星学会”,并创办了刊物《诗帆》。程、沈二人在交往中擦出爱情火花,毕业后不久抗战军兴,遂于1937年9月1日在安徽屯溪仓促成婚。1944年秋,程千帆任教于四川大学与成都中学,1945年秋季任教于武汉大学。沈祖棻1944年秋季任教于华西协合大学,1947年养病待产,一直赋闲在家。1947年底分娩时,庸医将手术巾缝入其腹内,长期病痛不愈,先后做了八次大小手术,才找到病根。这次医疗事故严重损害了沈祖棻的健康,以致她长期在家养病,直到1952年秋,方在苏南师范学院任教,后转入南京师范学院,与丈夫两地分居。1956年6月,沈祖棻被武汉大学聘为中文系副教授,方与程千帆团聚。1975年12月,沈祖棻奉命退休。1977年初,程千帆的户口终于从沙洋农场迁回,当年4月25日,他们赴宁沪探亲访友,6月27日,在返回武昌离家只有500米时,发生车祸,沈祖棻不幸罹难。此后,程千帆以整理沈祖棻遗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程千帆1977年7月退休,1978年8月被匡亚明聘为南京大学教授,从此他和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都翻开了新的一页。


1535923455625_1


沈祖棻:易安而后见斯人 骨秀神清自不群


程千帆在《宋词赏析》(台湾版)《后记》中称沈祖棻“首先是一位诗人、作家,其次才是一位学者、教授。她写短篇小说、写新诗和旧诗,主要的写词,这是她的事业,而教文学则只是她的职业。”她的诗词作品主要有《微波辞》《涉江词稿》,以及1972年以后写的《涉江诗稿》。

沈祖棻手定《涉江词稿》五卷,共收词408首,其中有400首作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从中可见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这两个时期的心灵史。

作为一位爱国词人,沈祖棻受到了极高的评价,朱光潜题诗云:“易安而后见斯人,骨秀神清自不群。身经离乱多忧患,古今一例以诗鸣。”陈永正致函程千帆时甚至说:“时人每谓涉江为易安而后一人。窃以为其才情之富,学养之深,题材之广,似更凌而上之,谓为千古以来第一女词人亦无不可。”

沈祖棻写词与其所受教育与所处时代密切相关。1932年春,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开词选课,她在一次习作中写了首《浣溪沙》——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汪东惊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在一位少女笔下能有如此委婉深刻的反映,于是约她谈话,加以勉励。此外,吴梅教词学概论课,要学生练习写词。沈祖棻等几位女生联合成立梅社,每两周聚会一次,学习填词,并将习作呈吴梅批改。

沈祖棻在《自传》中说:“在校时,受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影响较深,决定了我以后努力的词的方向,在创作中寄托国家兴亡之感,不写吟风弄月的东西,及以后在教学中一贯地宣传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

沈祖棻于1940年2月出版诗词集《微波辞》,第一辑10首均为抗战诗,《空军颂》《克复兰封》《冲锋》《花圈》等题目就说明了这一点。她对前方战士浴血奋战,而国民党政府却偏安一隅,贪污腐败之风盛行,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给予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其中,《浣溪沙三首·客有以渝州近事见告者感成小词》《虞美人四首·成都秋词》《鹧鸪天四首·华西坝秋感》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浣溪沙三首》其二云——


“莫向西川闻杜鹃,繁华争说小长安。涨波脂水自年年。

筝笛高楼春酒暖,兵戈远塞铁衣寒。尊前空唱念家山。”


台静农尝书此词并跋云:“此沈祖棻抗战时所作,李易安身值南渡,却未见有此感怀也。”可见该词感人之深,并仍具现实意义。

赵洛生致函程千帆时云:“夜读《涉江词稿》,至‘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百感交集,不禁泪下。”

刘白羽在《有斜阳处有春愁》一文中说:“国破家亡之恨,销魂呻吟之词,古已有之,惟沈祖棻生于今世,写于今时,她未停留于伤春悲秋,羁愁离怨,能于绮思丽句中寓天下兴亡之志,故尔有追求,而追求得又那般痛苦;于是通过个人心灵,树立民族魂魄,句句珠玑,字字血泪。”“上举戊稿诸什,则黄钟大吕,浩然正气,岂古人能比,乃一当代爱国词人也。”

程千帆在《沈祖棻小传》称:“1972年以后,她忽然拈起多年不用的笔写起旧诗来,为自己和亲友在十年浩劫中的生活和心灵留下一些真实而生动的记录。”

“文革”初,程千帆一家被撵到下九区的简陋平房中居住,沈祖棻《忆昔七首》描写了当年恶劣的生活环境,其一云——


“忆昔移居日,山空少四邻。道路绝灯火,蛇蝮伏荆榛。昏夜寂如死,暗林疑有人。中宵归路远,只影往来频。”


诗中所描写的艰难道路与困苦生活,实乃那个年代广大知识分子处境的缩影。即便如此,这对伉俪依然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如《岁暮寄闲堂》——


“一灯风雪夜,两地岁寒时。伤别多因病,传书每论诗。河清终有待,头白誓相期。会向龙山见,归来莫恨迟。”


风雪之夜,程千帆还在安慰与鼓励老伴儿,和她讨论诗,其相濡以沫之情,感人至深。

沈祖棻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真诚而执着的情感。她在《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中说:“受业向爱文学,甚于生命。”因此她敢于在作品中表达真情实感。如《春日偶成四首》其二云——


“波蓝石白水淙淙,雨过新阴翠色浓。独恨绕湖堤畔路,不栽杨柳只栽松。”


在大力提倡松树风格的年代里,人们不顾客观条件,在东湖边也清一色地栽上了松树,诗人着一“恨”字,极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其次是优美而达观的审美观点。正因为沈祖棻对祖国、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充满着爱,所以她才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丑陋中看到美好,如《寂寞》一诗——


“寂寞清明后,离居惜岁华。残灯犹把卷,馀火偶煎茶。小枕听春雨,闲衾梦落花。朝来望庭树,已觉绿交加。”


此诗写于1976年的春天,当时“四人帮”还未下台,程千帆仍在农场劳动,寂寞可想而知,但是她已敏锐地觉得春天正在到来。

第三是精粹而典雅的语言风格。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前言》中说:“诗是最精粹的语言。它用经过反复推敲的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最美好、丰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

沈祖棻的诗词做到了这一点。如《西河》“四山暝色拥高楼,苍茫愁满今古”中着一“拥”字,则孤楼被无边无际的暝色所包围的景象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苍茫之感填胸。唯其如此方能与“愁满今古”相匹配,因为前者为无限的空间,后者为无限的时间。

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沈祖棻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如《鹧鸪天四首》其一:“相思恰是杨柳色,一日春风一日深。”运用夸张兼设问,如《得印唐书却寄十首》其十:“何当夜话巴山雨,剪尽西窗烛万条。”运用设问兼比喻,如《江南诸友约……四首》其四:“安得真同花外燕,一年一度到江南。”

沈祖棻还善于用典,有时让人浑然不觉。如《忆苏州故居三首》其二:“乔木伤心说故家,断钗零钿委尘沙。重来燕子惊新主,空认庭前红杏花。”《诗经·周南·汉广》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典故来反映日寇入侵所造成的世事巨变。了解这些典故当然有助于理解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也不会影响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因为它写得通俗易懂。

沈祖棻诗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用联章体的形式。在516首词中,联章体词共259首,分为55组,约占50%。在402首诗中,联章体诗共350首,分为65组,约占87%。她的诗词篇幅比较短小,采用联章体的形式后,就大大扩大了诗词的容量,从而能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如《岁暮怀人四十二首》,其序云:“癸丑(1973)玄冬,闲居属疾,慨交亲之零落,感时序之迁流,偶傍孤椠,聊成小律。续又赋咏,随而录之。”末署“甲寅(1974)九月”可见这组诗的主要部分是1973年冬天写的,并续有所作,直到1974年9月编成,共怀念了38位故人,从中略可窥见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沈祖棻在诗词赏析方面也成就卓著。著有《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与程千帆合著有《古诗今选》。刘庆云在《读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杂记》云:“沈先生的这些著作开创了诗歌接受史的新纪元。”

我国传统诗词鉴赏的对象往往是孤立的,沈祖棻的诗词赏析著作改变了这种状况,如《唐人七绝诗浅释》,按照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方法,分为69组,对之进行了专题研究,作者在分析时,往往从文艺理论的高度来讨论诗歌鉴赏问题。

《唐人七绝诗浅释》全书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宋词赏析》中也有不少比较研究的实例。沈祖棻的诗词鉴赏侧重于艺术技巧的分析。她在《古典诗歌论丛·后记》中谈道她和程千帆“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证基础上的方法”,并成功地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诗词鉴赏中。

沈祖棻还努力将自己的诗词创作经验同诗词鉴赏紧密结合起来。仅举一例,李白《早发白帝城》脍炙人口,沈祖棻分析道:“这首诗显然袭用了《水经注》的描写,但同时又按照诗人自己的生活切身感受加工改造了它。如郦道元写猿声,着重其悲。杜甫《秋兴》用这事,也说‘听猿实下三声泪’,而此诗却略去了这一点,因为它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是不符合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艺术创作中,素材的剪裁取舍,必须服从于主题的需要。”

沈祖棻的诗歌鉴赏著作,深受读者欢迎,出版不久就印了数十万册,现在仍在不断地重印着。


程千帆:赋陆评锺聚一堂 新知旧学共论量


程千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方面都卓有成就。

学科建设。改革开放之初,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陈中凡、胡小石、汪辟疆、罗根泽等名师均已去世或衰老,正缺一个学术带头人。程千帆调来后,1979年至1981年培养了3名硕士生,1981年建立了古代文学博士点,这是该系第一个博士点,也是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全国首批博士点之一。

为了提高教师水平,做到薪尽火传,后继有人,程千帆邀请周勋初、吴新雷、郭维森、吴翠芬组成学术梯队。1984年,他培养出了全国古代文学专业第一个博士生。同年,卞孝萱调入南大中文系,南大古代文学专业实力进一步增强,1987年被国家教委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学科,当时享此殊荣的只有北大、南大两家。

人才培养。程千帆此前在武大中文系就培养了不少人才,来南大后又培养了10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程门弟子”成为学术界广为流传的专有名词。

程千帆一直强调“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这主要表现在将教学工作当作教师的头等大事,精心准备并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严格训练;再就是对学生不断施加友善的压力。学生毕业后,他还继续予以指导,所以其学生中人才济济不足为奇。王瑶就称“程千帆很会带学生”,可谓名不虚传。

学术研究。程千帆在文献学方面的代表作当推140万字的《校雠广义》四编,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

《校雠广义》对文献学理论作了全面论述,并将论述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实际应用方面,因此多年来一直被不少学校用作研究生教材。

程千帆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是《史通笺记》。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经典著作,《史通笺记》则是迄今为止在《史通》校勘、注释、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文献学与历史学的深厚素养为他从事文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研究与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是程千帆毕生从事的事业,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评价这部著作“是近些年来唐代文学研究和唐代科举史研究的极有科学价值的著作,它的出版使这些领域的研究得以向前扩展了一大步”。如何推动唐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将唐代文学与社会背景研究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该书对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程千帆在《闲堂自述》中云:“在我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以在古典诗歌方面花费的时间最久,用力最专。”对于其代表作《古诗考索》,他更是在《闲堂自述》中谈了自己的研究特点:“在诗歌研究方面,我希望能做到资料考证与艺术分析并重;背景探索与作品本身并重;某一诗人和某篇作品的独特个性与他或它在某一时代或某一流派的总体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诗人或作品的关系并重。”

第一个并重即程千帆所说的“文艺学和文献学两者的精密结合。”他在《闲堂自述》中这样解释:“文艺学在理论上解决问题,文献学在史料上、背景上解决问题,我所追求的是文艺学和文献学的高度结合。”其代表作为《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在大量阅读唐人边塞诗的基础上,程千帆通过考证发现,“在某些诗篇(其中包括了若干篇边塞诗的代表作品)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接下来,他结合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的相关论述,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点,作者们是做到了。”

程千帆还进一步就细节的真实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细节一般应当是真实的,但它也是可以虚构的。在真实的细节无助于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更高级、更集中、更富于典型性的情况下,作家们保留虚构某些‘反常’的,或者‘错误’的细节的权利,以便保证它在整体上达到这个目的。”这一结论对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均有参考价值。

第二个并重即“背景探索与作品本身并重”。由于数十年来,人们读得少,论得多,且侧重于作品的社会背景研究,所以第二个并重的提法实际上强调了研读作品的重要性,“从作品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来”。其代表作为《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程千帆通过对大量诗歌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五点结论:“其一,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诸表现形态之一,一多对立(对比、并重)不仅作为哲学范畴而被古典诗人所认识,而且也作为美学范畴、艺术手段而被他们所认识,所采用。”余不一一。这些结论对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诗歌创作与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第三个“并重”,其代表作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章指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王、杨、卢、骆之体,即属于初唐四杰这个流派,所以它在文学史上,也在长时期中与四杰共命运,随四杰而升沉”,“四杰的地位提高了,而属于四杰一派的作品也必然被重视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李攀龙《古今诗删》以下,众多的选本中都出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理由所在”。从某一时代或某一流派的角度来研究某个诗人或某些作品,自然会更全面、更准确。

再就是程千帆对诗学研究的方法做了全面而自觉的探索,正如沈祖棻《古典诗歌论丛·后记》所说:“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程千帆经常使用的有考证、比较研究、文字校勘、词义训诂等方法,在《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一文中,他甚至用光学知识来解释“花不见桃惟见李”现象,从而使杨万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得到了合理解释。

程千帆、沈祖棻夫妇还在编纂选本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做出了突出成绩。诗歌选本实际上是诗学批评的一种方式,当时学术界否定宋诗的观点颇为盛行,程千帆对此不以为然,他对宋诗的肯定主要还是通过选本来实现的。他撰《读宋诗随笔》目的就在于让读者全面了解宋诗,充分肯定宋诗的价值,该书《前言》指出:“在我国诗歌的百花园中,五七言古今体诗是流行最广、生命力最强的样式。而唐、宋两代之作,则面貌各异,成就皆高,有如双峰并峙。”

宋诗虽然具有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特点,但并不排斥形象性。《读宋诗随笔》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而且在品评方法上也作了新的探索。一般的诗歌赏析文字,都按照统一模式,较为全面地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分析诗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而该书仅就诗作中某个或某些突出之点,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既无统一的规范,也无内容的限制,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程千帆的文学作品收在《闲堂诗文合抄》中。

先谈诗歌。《闲堂诗存》录诗238首,《闲堂词存》录词14首,《新诗少作》录新诗45首。因为抒情诗的主人翁就是诗人自己,所以从诗中能看出先生的生活遭遇与心路历程。1979年3月,程千帆赴昆明参加古代文学理论会,并作《昆明杂诗四首》,其四曰:“赋陆评锺聚一堂,新知旧学共论量。鲰生亦有挥鞭意,未觉萧萧白发长。”读罢,一位白发老人,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跃马扬鞭奋勇向前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再谈散文。程千帆散文主要收录在《闲堂文存》《音旨偶闻》《闲堂书简》中,《劳生志略》系口述历史,也可算作散文。下面就对其散文的若干特色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感情饱满。程千帆对人生、对师生、对亲友,对生活都充满着爱,这种爱会很自然地流入笔端,如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贱躯尚适,过了一个艰难的夏天,亦一胜利。秋花满院,绝无奇卉,而各自横开疯长,生气勃勃,亦顾而乐之。”一位身患心脏病的老人,在度过南京炎热的夏天之后的喜悦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二是语言明快。程千帆对人对事通常都会极其鲜明地表示自己的态度,毫不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如他在激励一位老学生时说:“苏老泉二十七,你可能太老,但高适五十岁才学作诗,你就还小。千里之行,起于跬步,你难道现在不能够就开始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吗?我六十五,每天还干五小时哩。”先生以古人为例,并现身说法,看来那位老学生不求上进也不行了。

三是形象生动。程千帆在同一位老学生谈回忆录的写作方法说:“不必矜持作‘著书’之状,但如旅途遇雨难行,忽于茅店中遇到多年不见之老友,一杯浊酒,几颗茴香豆,信口大侃,即是真实朴素妙文也。”先生的《劳生志略》就做到了这一点。再如他的《圭翁杂记》曾谈及唐圭璋先生的一件往事,唐老的《宋词三百首笺注》新中国成立前在神州出版社出版后“风行海内,重版多次,乃该社办事不周,竟忘致稿酬,抗战发生,该社停办,翁遂一无所获。在成都时,偶然谈及,一笑而已”。读罢,我们会为唐老的人格之美而感动。

四就是书卷气。程千帆腹笥丰盈,撰文喜欢引经据典且能恰到好处,他患过白内障,年迈后目力不济,曾在信中自嘲:“近数日来目疾转剧,不能看不能写,始知陈寅老诗‘杜家花枝连雾影,米家图画满云烟’之妙也。”他有时也用外国典故,在写给吴志达的信中说:“你看后记去掉一些多余的话,文字就漂亮了。有人问米克朗基渃,什么是雕刻,他回答说:将一块石头中你所认为多余的部分去掉就是雕刻。这话真好。”我们在谈先生的散文特点时有所侧重,实际上所举各例,这些特点往往兼而有之。

程千帆的两句词“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实为程千帆、沈祖棻夫妇生活的真实写照。先生在去世前,指导学生与外甥女编辑了《程千帆全集》《沈祖棻全集》,不仅为他们二老树立了纪念碑,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


徐有富,1943年出生于南京,本科与研究生均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诗学著作有《唐代妇女生活与诗》《诗学原理》《诗学问津录》《徐有富诗抄》等,文献学著作有《校雠广义》(与程千帆合著)《目录学与学术史》《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文献学管窥》等,另有学术散文集《南大往事》。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