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浙江诗人叶丽隽诗集《眺望》

作者:下雨的樟树   2019年01月09日 15:36      303    收藏

我是在2006年3月吕煊诗歌作品讨论会上认识丽水诗人叶丽隽的,讨论会开了许久,她和谢君匆匆赶到,我走过去,让她留下地址和电话(这个是讨论会交给我的任务)。

下午是诗歌朗诵会,我怂恿《绿风》诗刊编辑曲近老师朗诵之后,就是纠缠叶丽隽继续朗诵。在如此热闹的场合,总有一些人和我一样寡言和突生孤独,我想叶丽隽应该是其中之一。听到她的朗诵,大家是多么欣慰。她要走的时候,我给她留了要诗集的地址,不久就收到她的诗集《眺望》。

读她的诗集《眺望》,让我重新思考“孤独”这个词。

孤独人人都有,一般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外部的改变,可以让孤独暂时消失……而“孤独”中的一种“孤独”即“内在孤独”(也叫深层孤独),只能是极少数人所特有,一生都纠缠你,一生都不会离开你。

这种“内在孤独”与生俱来,(生活的伤痛只是诱发它的契机),无法摆脱,在某些人身上格外强烈,无时无刻地折磨灵魂,侵蚀人的勇气,甚至会使你无法逾越,彻夜难眠,陷入绝望的念头,更有甚者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来。它不受外在环境制约,它一当袭你,你挡也挡不住,只有被动,处在无奈的心境里。大家欢欣的时候,你感觉孤寂无援,大家平静的时候,你突然抽泣不已、大家计划出发的时候,你突然消失……这种内在的孤独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也不是每位艺术家都拥有,但是,只有具备这种气质的人,才是最具有艺术潜力的人。这种人,他们在艺术上的能量是巨大的,如果发挥得好,都会有超常的表现(如果被现实生活累倒,那另当别论)。他们只有用艺术(诗歌、绘画、音乐……)与内心求得平衡,以度过每次的危险期,以此换取灵魂的片刻安宁。我相信叶丽隽是具有这种气质的诗人,因为我从她的诗集里深刻地体验到这一点。


一:最原始的内心体验

叶丽隽的诗歌能让读者最直接最原始地体验她的内心历程。

“最原始的内心体验”是叶丽隽诗集《眺望》最显著的特点。我说它最原始的内心体验,是相对目前诗坛的一些“所谓内心体验的诗歌”而言的,为了区别,所以取名为“最原始的内心体验”。

目前诗坛的一些“所谓内心体验的诗歌”,这些诗歌,许多已经被生活的表象包裹,把外在的痛苦强加于内心的痛苦,这种所谓内心体验的诗歌其实是假的内心体验的诗歌,无法多次重读,诗歌的深度和力度都是不够的,而叶丽隽的诗歌与他们都本质的区别,这样说来可能比较玄乎,读者如坠雾里,我打个具体的比方,比如爱情,一种认为双方应该门当户对,要有物质基础才好一起过日子;一种认为能同甘共苦,一起讨饭,也会快乐无比。两种都没有错,但后面一种更接近爱情的本质,后面一种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最原始的内心体验”,前面一种就是“内心体验的诗歌”,所以“所谓内心体验的诗歌”应该说更像第一种爱情,阅读这样的诗歌,读者会很累,作者自己写作也很累,读者无法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更不要说共鸣,而叶丽隽的诗歌能让我们读者很快进入作者的诗歌情绪中,,促使读者耐心地一首一首读下去,叶丽隽的诗歌朴实、真实、多余的诗句不多、跳跃极大,读者会无缘无故地掉进诗歌的情绪中去,思考、琢磨、体验。这样的写作已经成功、诗歌浓郁的抒情,让读者的灵魂也干净了许多,她的诗歌是最原始的内心体验,诗歌没有一丝矫情,看不到现实的纷繁,让我们看到的是诗歌所呈现的人生的痛苦,人的脆弱、无奈、孤寂,人性里最不可缺少的亲情,不是个体的,而是整体的,也是永恒的。

诗歌是医治心灵伤口的良药,对诗人来说同时又是毒药。她的诗歌,能让读者体验那种挖心的痛,这种痛就像一根锯条压在心脏上,这样的感觉在《叶楚》这首诗歌里格外明显,“五岁时,你说出小草的灵魂 /而今你七岁,时至清明/又认真地询问有关死亡的话题”七岁的小孩询问死亡的话题,为什么?这是心头一痛。

“在确定谁都会有一死后/你低头,开始无声地哭泣/怎么安慰都不行……”让小孩明白出生入死的如此绝望的道理,似乎残忍了,但是诗歌所营造的某种不幸是无法回避的,幼小的心灵里刻下的伤痛,“无声地哭泣/怎么安慰都不行”这种理性和感情的绞咬,使读者都无法忍受,生命的虚无和漫漫旅程又必须面对,这是心头二痛。

“那是不是叶楚听话点,妈妈也听话点/死了以后,叶楚和妈妈就能够去天堂,再在一起?”一个七岁的小孩,太需要爱,它心中所缺少的,也许恰恰是我们人类所永恒需要的、也是被现代社会所异化的、渐渐消失的,让一位幼小的心灵承担人类最绝望的事情,我上面所说的残忍,其实远远不够,但是,这是摆在眼前的,无法回避的,否则叶丽隽不会用诗歌的手法来叙述,让小孩明白人世的冷酷无情(有些突然来临的事情回避也回避不掉)。而小孩太需要温暖太需要温馨,那种因此而起的愁结、苦楚已经化作“再在一起?” 小孩希望来生能和亲人在一起,小小的二句诗歌,已经把我们人生继续下去的意义或者说是动力要么是支撑下去的勇气点出,小孩是一种希望,他们的道路还没有开始,他们好不容易到这个时间,应该让他们更幸福,而现实是如此地残酷,诗歌到此,这是心头三痛。

我觉得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心不只是滴血……叶楚的痛苦已经大大超过诗人叶丽隽本人。

“为什么我总是/辞不达意?如果允许/我情愿你目不识丁”诗歌写到这里,这是心头四痛。

一痛比一痛深沉。它其实是一种人世的凄凉,人生中的伤痛,它不会因为地球的旋转、社会的发展或者生活的改善而改变,这种永恒的东西,要么是最幸福的,要么就是最痛苦的,诗人发出“我情愿你目不识丁”的哀叹,是尘世的经历无法改变造成的:这个就是我们生存的危险的环境。诗歌用层层暗示的手法向每位读者传递信息: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失去……?什么原因?作为读者不需要思考吗?而仅仅是停留在一些现实的表面?……体验作者和第二者内心绝望的同时,我们作为审美主体应该想得更远更深……

这样的诗歌不可能不震撼人心,这种体验使身外之物虚化,促使我们更多地思考人性的东西。

这首诗歌向我们启示:绝佳的诗歌,诗歌的技巧、手法、流派已经退位,我们追寻的诗歌走向是什么?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探索诗歌的技巧、手法、流派,也许是非常滑稽和徒劳的。

我们在阅读叶丽隽诗歌的时候,让我们获得最原始的内心体验,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生而为人,究竟为了什么?



二:诗歌断尾迅速

叶丽隽《眺望》诗集里,一部分诗歌断尾迅速,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因此为读者的再创作增加了可能,如《桥》、《散步》、《夜雪》、《巢穴》等。这类诗歌,读者读到末句总以为还有,会翻到下一页,其实下一页已经是另一首诗歌,读着读着而不尽兴,其实作者已经把诗歌还给读者,她的这种断尾处理很老练很美妙,会让读者产生诗歌太短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目前诗坛的诗歌少有的,叶丽隽诗歌让人产生迷恋,这个“断尾迅速”是很主要的原因。许多人喜欢把末句拔高,格外鲜亮,其实会败了整首诗歌的情绪。

迅速断尾却能给读者重新产生了重读诗歌的兴趣,读者参与创作的主动性增加,太实的诗歌没有这种感觉,太技巧的诗歌也没有类似冲动。


三:以儿童的口吻切入诗歌

在诗集里,叶丽隽的诗歌创作,有相当一部分诗歌以少年式的口吻切入正题。这类诗歌,初看很美,那点忧伤也是纯洁的,好象作画时,一层一层的颜料覆盖前面的色彩,每层呈现的色彩是鲜明的(诗歌里的童趣和欢欣),我们很难看透层层颜料下的酸楚和崎岖,我们能从诗歌的表面读透诗人的心吗?其实,更确切地说这些诗歌是诗人某种情绪的回避,以诗歌来减轻心中的压力,作者回避现实。身处黑暗中,内心不可逾越的鸿沟是格外的多,多得对自己的生命都觉得多余。这类诗歌有《桥》、《瓦蓝》、《初识》等。如诗歌《桥》:“伙伴们都去了幼儿园/留下了槐湖、空空的后园和我。我在后园里/说话给槐湖听——” ;诗歌《瓦蓝》:“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就在路边停下来,看着伙伴们/一个一个地越过了我,背着书包去上学”;诗歌《停留》:“整个人掉进水里……四周无人,一片寂静”,这种孤寂,其实深深伤痛诗人幼小的渴望。诗人以少年的孤独来回避现实的冷漠和内心的挣扎



四:诗歌诗意朦胧,诗外生诗

在《眺望》诗集里,部分诗歌诗意朦胧,诗外生诗,因叶丽隽的这部分诗歌指向不明,促使这类诗歌空间增大,蕴涵的诗意是多层次的,深度和力度上都超出作者写作的初衷,给读者的想象是苦涩和奇妙的,读者必须凭借自己人生的曲折经历和调动深厚的审美经验深入到她的诗歌里,漫游、回味,获得的愉悦应该是超出常规的,叶丽隽的诗歌魅力可见一斑。

读她的这类诗歌,过多地追寻诗歌的明确指向是什么?是徒劳和无益的,你一定要用心体验诗歌给你带来的情绪,阅读中,诗歌给你引起什么样的情绪感受?对诗句,字、词的理解应该突破你自己固有的习惯和概念,这样,诗歌获得的妙处才会更多。

我的一位喜欢诗歌的朋友曾经问我《河边的错误》的意思。我否定了“意思说”的同时,和他详细讲解了《河边的错误》这首诗歌里的每一句诗、每个词,及字、词所衍生的一切,光这首诗歌,我就化了半个多小时,可以说一定超出这篇文章的字数,通过讲解中,我涌出许多奇妙想象,也带动他涌出许多想象,促使他不断提出自己的理解,虽然他经常要问我对不对(自信心还不够)?

比如诗歌的最后面一句:“我把凤眼莲从河面上拨开——只有流水/没有容颜,容颜的衰老”,作为意象的 “凤眼莲”(凤眼莲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五、六十年代还作为猪饲料推广。但是这种生物的大量繁衍已经成为人们的心腹之患。)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过密能使河里的鱼及别的生物死亡,凤眼莲已经成为生物入侵……诗人选择“凤眼莲”意象,也许是就地取材,也许早有其意义,不管她是否就地取材,还是有意选择这个意象,但潜意识里对“凤眼莲”以上两个功能的矛盾,心里一定是非常明晰、非常强烈的。“拨开”这个词已经暗示了诗人复杂的语境,应该说“凤眼莲”意象和“河边的错误”是很吻合的。我个人认为从外来文化的入侵(凤眼莲)这个角度去理解这首诗歌更有意义。

还有“流水”这个词。光“流水”我们要说的就太多了,可以马上让我们联想到很熟悉的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样再回到上面的“河边”想到中国古典音乐“流水”、“高山流水”,想到《潇湘水云》,想到它的典故,想到古琴,从而想到古筝,又可以很快回想到叶丽隽的诗歌《绿弦》……

我的朋友说:这样,诗歌其实不难懂,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我说,诗歌本身都不难懂,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能偷懒,一般总认为诗歌难懂是作者故弄玄虚,我再说明白一点,我前面说的这些其实就是一点点和“符号学”美学或哲学搭边的知识,大家如果熟悉了就很好理解我的意思了,这个所谓的最新潮的美学其实也不难懂,关键是我们拒绝还是接受?

这类诗歌,我们从诗歌中感觉到什么?如《枯水期》、《所在》、《和解》、《出门》、《后院》等等,你能让你想象的小鸟自由翱翔吗?从诗歌里获得共鸣、给人生更多更有意义的思考。

叶丽隽以过去经历为抒情的诗歌,凄苦、净美,生活的质感强烈,更容易让人体验人性中博爱的珍贵和尘世中永恒的孤独,诗歌给读者震撼,这种震撼能促使读者开启那个曾经久闭封存的心灵暗道(诗集的序言,这篇李少君写的序言,和叶丽隽诗歌很吻合,也是我读过的许多诗集的序言中相对好的一篇)。这些诗歌以四季画面的景色入诗,所有的动、植物都可能成为叙述的对象,在用诗歌这种方式的对话中,她用自己的灵性(这种调色油)调和生活不和谐的部分,她的诗歌,我们注意她的诗歌,其实她不太注意倾向某种色调,不同的颜色都成为她很好的调和对象,这方面的处理是娴熟的,我们能从她笔触中,感觉她诗歌给读者的苦涩、漂泊……,不管她身在何处,从她的诗歌中已经强烈地暗示灵魂始终处在游离和漂泊的状态。“活着,且不知所措”这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灵魂始终处在游离和漂泊的状态下的心印,这不仅是她本人内心宣言,也是一位位思想者的内心写照,因为我们有太多挥之不去的内在孤独,当人们处在绝望中的内在孤独时,曾经也一定渴望自己“目不识丁”,并且从这个“目不识丁”的无知愚昧中获得安宁,我想,有这样想法的思想者不在少数,叶丽隽借叶楚的思维表达出来。对一位思想者来说,有时候,知识是最大的伤害,一个会思想的人总是永世孤独。

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我们的“存在”?让我们感觉做人的滋味?叶丽隽的诗歌《榆树小桩》告诉了我们一条生存的途径:“太冷的秋天,它竟然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五:诗歌的不足

这本诗集里,有些诗歌,眼前的景物涉入过多,这种意象诗的弱点今后还是应该回避的。因为写作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阶段,必须突破这些曾经是优点,今后,马上会成为自己创作道路的缺点的东西。

一部分以城市入诗的诗歌,已经少了那种深刻的内心体验,坚持某种写作场景还是拓宽,是透视还是散光,对今后的诗歌写作是利多还是弊多?目前是很难断定的,但作者必须跨越自己在写作道路上设下的一个个跨栏。

所有字、词都是你的孩子,面对具体某首诗歌,你必须有所选择,哪些孩子干什么?哪些孩子暂时不干什么?那些孩子可以游泳,那些只能坐在河边,这需要作者对语言这个最原始的东西进行不断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语言给人的暗示实在太丰富了,准确的选择是必要的,准确的选择不是把词用对(诗歌中也不存在对错的问题)而是使词发出更大的能量,如果它背后还蕴藏暗能量,那就更好。

诗歌的欣赏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象螺旋式的通道,读者置身其中,能看到前面一定距离(超过此距离就像看不懂的诗歌),也能看到后面一定距离,但要再看到前面,你必须往上移步(学习,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不移步你就看不到。螺旋式的特点是让我们很容易达到目标,也让我们很容易满足。容易达到目标我们就会很容易骄傲,目空一切,因为始终处在看不到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让读者固执于一种欣赏的习惯、固执于自己欣赏诗歌的标准。学习一切就显得重要,我想认清了这一点,相信许多已经有一定成就的诗人包括叶丽隽,今后一定会写出更多令读者长久共鸣的诗歌。

叶丽隽,女,网名:风事。2004年参加第20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眺望》、《在黑夜里经过万家灯火》、《花间错》。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2.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