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理蕴诗中的两个现象

作者:王充闾   2019年05月06日 02:09  中华诗词杂志    1240    收藏

640.webp (1)


诗中议论,蕴含哲理,似存两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

一个现象是,古代诗人隔空对话,互相问难、辩论。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名诗:“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云林:高耸入云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遁迹之地。市朝:争名逐利的市场、官场。前两句从隐者的住所环境与生活境遇着墨,说由于没有人汲引,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追名逐利、争权夺势的市场、官场,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表达了诗人景慕隐者和慨叹世情的鲜明态度。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胸襟怀抱,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引申出后两句议论,也可以说是不平之鸣。

三四两句说,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可以扩展为生老病死),贩夫走卒也好,王侯将相也好,谁也没有例外。这里的关键,也可以说是机锋,是这个“惟”字。何者为“惟”?独此一样,别无其他。言下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任何公道可言了。含蓄蕴藉,笔力千钧。对于社会的不公正,诗人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无情鞭挞。

杜牧关于白发的说法,似乎无懈可击。但是,清代诗人翁志琦却写道:“朝来揽明镜,白发感蹉跎。毕竟无公道,愁人鬓畔多。”诗人说,早晨起来,手拿着镜子一照,眼见自己两鬓已经霜白,深感岁月蹉跎,光阴虚度。唐人杜牧说,“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其实是不确的,毕竟还是穷愁之人白发多,哪里存在什么公道!

其实,杜牧的诗传开之后,就已经遭到批驳了。早在宋代,有人就曾发问:“白发何曾解公道?逡巡也避贵人头。”逡巡一词,引自西汉贾谊《过秦论》:“逡巡而不敢进”,意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者退却。那么,这样就产生了两点疑问:为什么白发会逡巡、规避贵人头呢?回答说:因为相对地看,贵人条件优裕,忧愁要少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十年少。”所以,有人就说,白发是愁出来的。大诗人李白不是说了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么,接下来就出现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愁人就白发多呢?光从字面、字形上看,“愁”是一个形声字,“愁”为“心上秋”,这么说也许不够科学;那么,就心理科学、病理科学来说,精神紧张、抑郁、烦恼,都足以催生白发。愁属于心,表现为一种不良的心理情绪。这还是站得住脚的理由。这是同样题材不同视角,得出不同结论。

还有一个现象,同样题材,同样说法,不同时代反复吟咏,竟也各臻其妙。

宋代宰相杨玢有一首《批子弟理旧居状》:“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旧籍记载,宋初杨玢官至工部尚书之职,因旧居被邻居侵占,侄儿们欲诉诸官府,写好状纸找他支持,他却写诗加以阻止。侄儿们读诗后,便打消了上告官府的念头。

诗中教育子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得失、弃取,处理好同邻里的关系。说,四邻侵占我们的房产,那就让他们去侵占好了,毕竟要想想当初未曾置办这些房产之时。如果你们还想不通,不妨到唐代兴庆宫含元殿的殿基上望一望,当年是何等繁华富丽,而今却是秋风萧瑟,荒草离离。诗中告诫侄儿们:做人能让则让,不必太在意得失;人世盛衰无常,繁华易逝,拥有再多又能怎样?

无独有偶,明人《国朝典故》中记载,明代南京大理少卿杨复,家里养猪两头,每天都以后湖的萍藻为饲料。一天,杨家童仆发现,邻家另一官员的家人也在那里采捞萍藻,作为猪食;为此,双方发生了争吵,杨家童仆还遭到殴打。家人忿忿不平,杨复为诗以劝慰之:“太平门外后湖边,不是君家祖上田。一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据说,邻家主人看过,深感惭愧,主动到杨家赔礼道歉。

说到杨姓高官,我又想到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庵)随笔》中有如下记载:“杨尚书翥住宅旁地,为人所占一二尺。或以告公,公作诗云:‘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无妨。’”占地者读诗愧服。杨翥的官声民望极好,明清笔记中多有记述。《寓圃杂记》中说,杨翥“笃行不欺,仁厚绝俗,善处人所不堪”。他做修撰时住在京城,邻家丢了一只鸡,便骂是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诉杨翥,杨说:又不是我们一家姓杨,管那做啥!又一邻居,每逢雨天,便将自家院子里的积水排放到杨翥院中。家人告知,他却解家人:总是晴天日多,落雨日少。邻人年近六十生一子,唯恐杨翥所乘驴鸣惊吓着他,杨翥听说后,便主动将驴卖掉,步行上朝。

“三杨”之外,还有“一张”。网上还盛传,安徽桐城有一小巷,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名曰“六尺巷”。这里是清代高官张英的故居。六尺巷的碑铭上这样记载:“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一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越过边界用地)之。家人驰书至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得名焉。”据说,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六尺巷”的故事,并念了这四句诗,用来表达友好国家之间应该互相宽容谦让的意愿。

四首诗寓意相同,都是倡导宽容忍让,与邻为善的;写法上各有特点。杨复、杨翥诗从正面讲大道理:或拈出俗谚“宰相肚里好撑船”,或引证“普天之下皆王土”这一源自《诗经》(《左传》《孟子》都曾援引过)的名言,极有说服力、感染力;而杨玢、张英诗则是从反面作文章,即便是含元殿、秦始皇,都早已化做尘灰,那点尺寸之争实在没有意思。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原文见2018年《中华诗词》第6期)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春天送你一首诗”文艺朗诵会走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2. 世遗生活,诗意琴岛——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隆重开幕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诗词名家张存寿——问蛤蜊风致何如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