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曾是复旦的灵魂——访“撞响青铜古钟”的当年校园诗人

作者:韩云 姜红伟   2019年05月27日 09:44   dang归网    2684    收藏

撞向青铜古钟的无声

——韩云访谈录


|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韩 云

访谈时间:2014年7月21日晚23点22分

访谈形式:电子邮件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诗歌的黄金在80年代前期基本被朦胧诗占了,那是一种因开放而对过去年代颂歌的反叛,很吸引年轻人。应该说当年的大学生诗歌热潮是社会变革的反应,因为诗歌是青年的事业。诗无门槛,谁都可以进,往往是进门之后才发现还有更多更高的门槛和魅力,就是这样,一行好诗,往往会影响和伴随一生。

80年代的确有一段激情燃烧的诗歌岁月。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经历。

答:我写诗的经历起始于中学,和几个爱好写作绘画的同学老师交流。我生长在大连,却一直有去外面看世界的冲动。我的第一首长诗就是写在北京西行支边的列车上。两天两夜,上百名知青传抄,到了柳园,当作厚厚的家书寄回去。但真正的诗歌训练还是进大学以后,在那里,我遇见了受用一生的良师益友。

1978年2月,我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这一年是中国改革的元年。整个国家开始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文革刚结束的校园,仍是清一色的中山装,却到处是匆匆的脚步,大食堂的人海,图书馆抢座位的人群。那时的口号是“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很快,在文革中被焚毁的书重新出版了。同学们轮流昼夜排队,省下饭钱,去买渴望已久的世界名著。记得上蒋学模教授的课,他站在大阶梯教室的底部,问:配额买到了吗?他不说名著,又问:《基督山伯爵》买到了吗?那是我翻译的。


微信图片_20190527093059


文学?经济学?一个人可以同时做这样的学问?是的,凯恩斯还是钢琴家,也是诗人,博学的同学常在熄灯后给大家补课。不久,班里同学被安排去老校长陈望道家里,帮助整理他捐给学校的书。那是些什么书,像手风琴一样厚,还有许多外文原版诗集,大家整理了好几天。

喜欢诗歌的人慢慢聚到了一起。伟林,很早就是转换意象的高手:“瀑布 像一柄剑 刺破蓝天/伤口,流着洁白的血”。后来做了院长的亚钧,考大学前就是《湘潭文艺》的编辑,对文学作品有极高的鉴赏能力。我们把看到的好作品、自己的作品拿来一起交流切磋。“一条巨大的旧毛巾 在早晨的雾池里 翻洗”。伟林看完我的这首《浦江》说好,亚钧却不,它说印象派还不是意象,他能说出许多理由,于是就争论不休。 


微信图片_20190527093545

复旦诗社诸君,前排左起:许德民(经济系79级),胡平,沈林森、孙晓刚;后排左起:汪澜(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张真(新闻系80级,纽约大学电影学教授),曹锦清,景晓东,周伟林,韩云(画家)


这既是一种不自觉的训练,也是相互砥砺。

我在大学的第一首诗是发在黑板报上。1978年暑假回家,遇到很多回城的知青,社会上也开始讨论“知青下乡是否抢了农民的饭碗”,这让许多当过知青的学生堵得慌,不是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吗?


镰刀

所有青年热血的铁矿

突然被开采

连夜

赶制镰刀!

但是

田野里,镰刀收不拢

稀疏的稻谷

油灯下

我却收获了

一个沉思的青春

我希望有一把

巨大的镰刀

我想收割

这贫瘠的山村


这首《镰刀》后来刊载在复旦诗社第一期《诗耕地》上并获奖。当时大学里的板报墙报是学生交流的园地,包括一些摄影作品,书画作品,甚至竞选学生会的提纲。到79年下半年,复旦校园的南京路已成为板报一条街。

隔壁中文系的墙报也很热闹。卢新华的小说《伤痕》是贴在墙报上,我们也挤去看,再后来就是从《文汇报》整版看,一场震动全国的大讨论。巧合的是,1998年纪念入校20年同学会,77级经济系中文系同住江湾宾馆,聚在房间聊至深夜。提起旧事,卢新华只谦虚地说,时机不同,张胜友说,那是深刻反思的结果。

写诗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班里同学说,你那么喜欢文学,何不转到中文系?老师说,只要对方接受下学期就可以转,已经有两个同学转到别的系了。宿舍的同学给出了很好建议:“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还学着英语名师李荫华的口吻:去背莎士比亚的诗,哪怕背十四行,用原文背,你一定能学好英语。 

1979年寒假,我路过北京。西单商场里还是三年前取暖的大煤炉,但门外已是另外的景象,街上有种可以读出的喧哗与骚动,墙上张贴的诗行,让人感觉大变革的雪已临近,虽然还不知三年后毕业分配的单位正在这里。

回到学校,班主任吴老师笑着问:想好了吗,中文系同意了。我说,就在你这读吧,省点事,好好读资本论。吴老师说,就是嘛,不读马克思,怎么写中国的事?亚钧说,马克思也是诗人,他给燕妮的情诗,从头吻到脚。亚钧曾把这首诗抄在板报上,那时校园不许谈恋爱,初读一愣,落款是卡尔·马克斯。

我至今都感谢复旦老师同学给我的宽容。伟林说,我们去读图书馆,天文地理鸡毛蒜皮,新文学大系,雪莱拜伦全有。而且他身体力行积极占座。当别的同学把他的座位占了,他就很大度地让与人,跟我说,那人看着挺善良的,不和他打,好像比我们还爱诗歌。

就这样开始了既兴奋又浪漫的恶补,与高尔基比饥饿,扑向面包,与马雅可夫斯基比未来,走楼梯,与波特莱尔比恶之华:“可怜的馒头,只用乳房与嘴谈一场恋爱”。伟林边走边指着梧桐最后的一片叶子:那是我的诗,今冬不会落下来。我纳闷,还有这种诗?玩悬的?

但这类诗只能是习作。热心的同学把我的诗推荐给杂志,大约一年多以后,《上海文学》发表了我的一首诗。只能说,充满了青春时的稚嫩。我说,简直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伟林说,发表就是胜利。他自己却不投稿。

夏天,伟林和韩琲跟我回大连过暑假,我跟母亲介绍,这是伟林,他爸爸是茅盾老家的县太爷,这是我大姐,她姥爷是七君子里那个李公朴。母亲不住地端量,嘴里说着:上大学长本事,从外面找着姐了,瞧瞧人家!

伟林说母亲的话是诗!乡土诗!从斯大林广场的铜,到旅顺白玉山的弹,一路上他叨叨着,你有诗的基因,就这么定了!还有海水。我一直感激伟林的相知,他后来去当教授,栽培桃李,他不写诗太可惜了!

如同着了魔,好像每张年轻的脸都是诗,好像处处有诗。还嫌不够,有一次,伟林说,我们把书都摆好,不坐,就叫它空着,这次保证不会有人抢,水杯还冒着热气。我们就坐对面,看我们的储备,看诗意。 


问: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是如何积极参加并狂热表现的?

答:1979年中,大约是从景晓东那里带来了《今天》杂志,那时还不叫朦胧诗。大家传着看,感觉像看《第二次握手》,地下的,又像骆耕野的《不满》。但很快,公开刊物也可以看到了,江河很棒的史诗。倒是后来朦胧诗的划分与批判,使政治的、非诗歌的因素不断放大。

景晓东是《天安门诗抄》的代表人物,也是后来复旦诗社的中坚,与《今天》诗人有交往。晓东秃顶且亮,77级哲学系,是学生里的教授级人物。他的诗歌兼有反思与抒情,讲究形式,当时已是写手中的翘楚。他的观念和对诗歌的热情,对后来诗社的同学影响很大,还带我们去王小龙的大世界交流诗歌。我仍记得他的诗句:“那时我像受伤的战士 忍着被出卖的怒火”。

随着79级的入学,文革老三届基本到齐。思想解放的热潮使校园充满生气。社团活跃,各系的精英们开始走动,他们也要办中国第一本大学生自己的刊物,就叫《大学生》。

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刊物,有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剧本、小说、诗歌。有张胜友、景晓东。在装帧设计上,顾晓明坚持红色。我们几个在申阳带领下负责外围发行,周末蹬着三轮车,去南京路与福州路口,吆喝着。围了好多人,也卖了不少,回校时天都黑了。

但这本杂志很快就被叫停了。我的一组《走向遥远》也暂时搁置,里面包括《青铜古钟》《我是帆》《树》《秋》。


微信图片_20190527093550


仍然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当时校园南京路上的板报一条街,逐渐发展成复旦的一大景观。两米的黑板,有系里的,有班里的,各种版式,颜色,短文,诗歌。每半月换一期,相当于半月刊。五四、国庆都有大赛评奖。后来墙面不够了,就直接摆在地上,靠着梧桐树。两百多米的长街,一板一板看过来也要半天。每一次出新刊,都如同节日。有一段时间,甚至很多校外来的观众,拿着小本抄。1980年前后大批冤假错案获得平反,人们把这里看成思想解放的窗口,甚至消息的来源,谁是下一个将要平反的?


微信图片_20190527093553

校园晨读(沈纯摄)


我在中学团委时,曾一个人负责六张绿玻璃板报,自然是系里黑板报的主力。我用红黄蓝粉笔,折断后横着涂,留出黑,用手抹,再用粉笔尖挑出高光,把一个海上日出呼将出来。一夜露水打过后的意料之外,淋漓尽致,把中学在海边写生的功夫全用上了,被同学喻为板报新品种:黑板油画,屡屡获奖。最过瘾的是画一整版的日落,再配一首诗:


将用黑暗

区分晨曦与晚霞

将仰望

区分属于我们的部分

区分血液里

所有的红


有些女同学看画,不像大家那样去赞美,故意问:看不出早晚啊,彩云有时间么?前年在京遇到杨校长,谈起复旦板报一条街,仍充满激情,他说下次校庆的时候,我们把板报街再办起来!我举双手赞成,继续操练!

事实上,在复旦诗社成立之前,很多学生的诗歌都是抄在板报上。没有独创的班系只能抄格言填空,有诗人的板报前总能吸引众多人驻足,而经济系有一大堆诗人。因为诗歌形式可长可短,非常适宜配合板报的排版,使版面生动,我的一些短章甚至要比照板报空位大小往里填,却也别有风格,比如,在两篇文章之间插入一首《早晨》三行:


仿佛从未醒来,是的

我们的确来自无声

被诗歌唱


还有两行的《风》,登在张志新平反的那一期,已没有血,也没有哭泣:


风吹着姑娘往日的长发

也吹着今日的国家


多备一些这样的短诗,既灵活又有生气。保利同学建议合成一辑,向泰戈尔学习。当时系里班里都有板报组,有组长,有文字,有报头,各司其职,朱民,老宋,亚钧都是当年的文青,还必须提前一周下达组稿任务。后来有同学感叹,留存下来多好。毕业前我曾整理过一册《板报短章》,感觉有意思的同学还互相传抄。

包括《我是帆》的段落,《青铜古钟》的最后一段,最早也是抄在黑板报上。后来都发表在复旦诗社《诗耕地》上。1983年编入复旦大学出版的第一本大学生诗集《海星星》,发行八万册。后来入选潘洗尘所编《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青年诗选》等多种版本。

《我是帆》一共四节,当时板报抄录了其中两节:


我背负弹洞

固执地驶向彼岸

在黑暗中

我是一片阳光

当什么都荒芜的时候

就在我的土地上播种理想吧

我是帆


我不是今天白色的墓碑

宁愿为明天做句点

甚至,做一个路标

驮起沉重的徘徊

我以我的纯真

愈合着失望与希望的苦恋

我是帆


《青铜古钟》最后一段:


你不是只刻遗嘱的墓碑啊

你身上用古老文字写下的遗嘱

已经够沉重的了

把你的骨骼给我

把你的颜色给我

把你的声音给我

把你的遗嘱也交给我吧

为了结束千百年的沉默

为了让所有人听到你的沉思

我愿用头颅把你撞响!


问:复旦大学诗社是被大家公认的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重镇,能否请您回忆一下当年复旦诗社和《诗耕地》杂志?

答:复旦诗社的成立,要不是许徳民来,谁也注册不下来。79年国庆校园和系里选评诗歌,我感觉他的一首小诗很有意味,选上了,从此一发不可收,管我叫伯乐。他天生诗人的激情,总在熄灯后找伟林和我谈诗,又找来孙晓刚、胡平一起折腾。沪上冬夜,大家抱团取暖。他超凡的组织能力表现在校学生会的竞选上,接着又组织复旦诗社。德民很客气地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只写诗,不担任任何职务。 

在诗社里,晓东、胡平都是大哥级有成就的人物。晓刚的诗明亮、异质,词语搭配带有明显的个人气质,在我大学后期写象征诗的时候,他的城市诗已有声有色,几乎是这一派的开山者。他的诗是属于一看就是他写的那种,别人不宜模仿。他能写出这种句子:“我要每部分心都来这儿”,“我遇见挥洒光明的大师”。胡平的诗老道,他的思考好像分给纪实文学的更多。汪澜的诗细腻纤巧,一派江南女子的现代风韵。张真当时是诗社最年轻的,但诗的感觉极好,她的火焰山,希望吧痛苦的种子,以及后来清新可感的情诗,都极具个性与才华。


微信图片_20190527093600


在筹备复旦诗社成立的晚会时,我拿出《青铜古钟》、《我是帆》,保利和立佐是高参,坚持朗诵就是朗诵,绝不能用过多的书面语,这与担任朗诵任务的宋峰的意见是一致的。我把写好的以古代辉煌与现实不满为基调的中国颂抄好,仍未找到兴奋点。睡下打开收音机,一阵《革命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的钢琴波涛袭来,我跑下楼,在路灯下一气呵成改写完成了"中国狂想曲”。

宋峰深谙语调的奥妙点,他甚至提出改动几处,我只有钦佩。当他用浑厚的男中音,缓缓推升,诵出他喜欢的那句……“我的祖国,太阳燃烧着山寨和城郭”……他张开的两臂拥抱着,他被掌声一浪一浪掀起。又在:“抗击外敌的伟大城墙,何时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时,用一分钟一动不动,雕塑一般攥紧拳头,等待掌声平息。

灯火辉煌的千人大礼堂沸腾了,近八十行的诗,不断被掌声打断。一共三十首参赛作品,乔奇、朱莎、孙景璐、焦晃等上海名家的朗诵,使这一晚真正成了诗歌的节日。这是青春的泪水与中国狂想曲的节日,这是复旦的校庆日,我们甚至没有感觉到我们在流泪!

《人民日报》编辑徐刚当时表示,可以拿回去摘发其中的部分段落。但当我后来打电话询问时,他表示某些内容不适合公开发表。

这首诗获得复旦大学首届屈原诗歌大赛一等奖,伟林的诗获得了二等奖,宋峰获得朗诵一等奖。我记得当晚宿舍里挤着许多人要原稿,立佐和班里热心的同学索性抄了三块大黑板,第二天摆到大食堂门口。我手里只留有长诗的三部提纲,也是其中的诗句,原稿早已传得不见踪影。


中国狂想曲,三部提纲:


1序诗

你是这般壮丽这般辽阔,我的祖国

太阳燃烧着山寨和城郭……


2展开

历史在长城的石阶上痛苦思索

抗击外敌的伟大城墙

何时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


3尾声

用你古老的印刷术再印一部新法典吧

给迟来的民主送一股春风

给膨胀的权力拦一条绳索

加上复旦校报第二天报道这次诗歌大赛所引用的四行:

敦煌壁画的飞天在焦躁地申辩

快把长江号宇宙飞船送入银河

丝绸之路的骆驼在疲倦地呻吟

快给沙漠以高速公路和汽车


问:当年,您创作的《青铜古钟》和《我是帆》,以及《生活召唤着我》曾经很受读者喜欢,能否谈谈这两组诗的创作、发表过程?

答:《青铜古钟》和《我是帆》两首诗,是我大学时期的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和学生读本。我把它看成是我中国狂想曲的一种象征写法,一种时代的记录。

1982年2月,我被分配到教育部一家杂志做编辑。3月的一天,一封加急电报寄到单位,以公函形式通知我去上海,参加1981年度《萌芽》丁玲文学创作奖颁奖及一个多月的创作假。我的《生活召唤着我》获奖。

《萌芽》的主编、上海作协的哈华、白桦与作者一起座谈研讨。在编辑们带领下,一路过杭州,经春江碧水,入住淳安古城半个月,写作交流。作家俞天白、宁宇、郑成义平易热诚,像年轻人的辅导员。这期间,我写了《乌篷船》。

获奖的《生活召唤着我》一组诗,是大四时写的,刊登在复旦诗社的《诗耕地》第二期上,受到诗人宁宇的肯定。我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大,熟悉那里的生活。这组诗是当时面向社会底层的尝试,只是尝试……并没有获得“谁能想象 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屋子里生活”所要的张力,也没有凝聚“我收起了画箱 改变了去画日出的主意”……那种象征,余下的只是些许旳不足与未尽。

《萌芽》是当年全国发行量排前的文学刊物,首次办奖也引发了写生活诗的热潮。但我对诗歌中的叙事,一直保持谨慎,在语言与技术上恰如其分并非易事,词语一打滑,就散得不好收拾。仅就叙事而言,我喜欢后来《诗刊》发的《门》,以及《西藏文学》发的《给达娃》,"我愿你黑色的骏马穿过我的诗行 留下呼啸 留下高原风",以及后来《上海文学》开办“当代诗坛”时的首篇组诗《四月》。

1982年中,我拿着新写的一组诗,去虎坊桥《诗刊》社,交给王燕生,又见到了老诗人邹荻帆。他是四十年代七月派的代表,也是复旦诗社名誉社长。邹老和蔼,称我是青年朋友,但诗稿要三审。大约秋天的时候,我再去,邹老说有争论,想搞个作品争鸣的研讨会。83年开春时,我见到燕生,他只是笑着说,这事得等领导,还没发话呢。我急于知道一种写作的可行性,就给《花城》寄去了。林贤治的《青年诗坛》很快采用了一首,另外有两首,寄来了校样,却停刊了。而《诗刊》后来选发的是另一首《门》。


问:回顾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

答:在此,我想引用我在八十年代最后的日子写下的这首春天的诗,为我们青春的岁月做个小结。


致 春 天


没有一朵花是被迫开放的


没有冰雪不愿意解冻

奔淌琴声


没有湖泊不愿意苏醒

睁开婴儿的眼睛


没有一只鸟

鸣唱不是自己的歌


没有泪水,就没有雷声

闪电不可能一再分割我们


除非春天也是假的

有的人非常塑料

有的人没头


真实的春天

没有被动的词

大自然从来没有不自然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5.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花朵,趁着雨季回到树上|东莞诗集
  8. 诗集《一蓑烟雨》受业内点赞 梁平:在写作中建设自我人格并重新体认家国与个体精神的宽广存在
  9.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