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震:于虚无中对抗,在沉默里燃烧——关于韩作荣诗歌

作者:商震   2019年05月30日 13:45  猛犸象诗刊    530    收藏

微信图片_20190530134109

韩作荣(1947~2013),笔名何安,黑龙江海伦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工人、解放军工程兵战士、排长、师政治部干事,转业后任《诗刊》编辑,《人民文学》编辑、主编。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2012年4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2013年6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2013年11月12日凌晨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66岁。


写下这个题目时,韩作荣老师犹如坐在我的对面,抽着烟,喝着茶,微笑里带着孩子气,眉宇间锁着凝重,谈吐时缓时急,有可说则说,无可说则止。我想起很多年前他说过的一句话,实际上这也几乎是他一生的信条——“不喜言谈,愿意被人忽略”(《重叠的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页)。对于我个人来说,甚至对于整个中国诗坛来说,他的诗是不能被忽略的,他的人格品性更是不能被忽略的。这是一个一生于虚无中对抗的诗人!这是一个在沉默中寂寂燃烧的诗人!

韩作荣是在部队里开始写诗的,他的第一本诗集叫《万山军号鸣》。这本小书里的诗,自从我认识他后,他就再没提起过。这足以证明,他彻底否定了自己那时的作品。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一方面蓬勃着,一方面纷乱着。最明显的是,在一个阶段里,部分诗人和诗歌作品在所谓的“先锋”和“后现代”幻觉和集体冲动中表现出对抗传统,对抗历史,对抗先师,对抗宏大叙事的特点。而此时,韩作荣却在这股对抗性的时代潮流中,储存力量,汲取营养,大量阅读西方以及中国的传统诗歌和本土其他诗歌写作风格的的诗歌理论和作品,仔细解析当时的诗歌现象与各种流派,做笔记,写心得。这使得他自身的诗歌实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在思想意识上,诗歌趣味上,诗意开掘上,表达手段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表现出成熟、稳健、厚实、细腻。这时期后,他的作品有着火焰一样远看像花瓣,走近却灼人的力量。

几十年来,他用人格的力量对抗意义与现象的虚无,用诗歌的美学力量对抗伪抒情与技术主义的虚无。

韩作荣的诗歌创作蜕变应该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开始的,其中的一首《可我不要装饰》可以作为他这一诗歌转变的标志。


可我不要装饰


可我不要装饰


不要窗帘装饰阴暗

脂粉装饰萎黄

不要假花装饰寂寞

尘埃装饰青春


以大滴大滴的血装饰麻木

多么可悲


可我不要装饰


不要琴弦装饰痛苦

笑容装饰悲哀

不要虚伪装饰死亡的爱情

嚣闹装饰孤独

用噩梦去装饰静夜

多么可怖


可我不要装饰


不要厚茧装饰诗行

皱纹装饰灵魂

不要衣冠装饰走兽

油彩装饰口唇


用装饰去装饰人生

多么可怜


这首诗写于八十年代初期,是他刚脱下军装几年后,那时他还在《诗刊》做新诗编辑。这首诗,依然和他后期的诗歌有着较大差距。但这是他新的起点,是咬破茧壳的蛹,是羽化的征兆。虽然,这首诗还有些夹生,有些说理,有些蹒跚不稳,但这是他对诗歌重新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又一次吹响冲锋号。从这首诗开始,他由过去的仅对外在事物的描摹、观念的表达、生活气息的呈露,转变为对生活本真及内心真实的关切。这种变化是脱胎换骨的,是根本性的,为他后来的创作喷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首诗在八十年代的诗歌语境下,还有着另一番意义。那一时期中国的诗坛也正处于转折过程中,很多诗人的诗歌有着大量的装饰性。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诗人都在用各种东西装扮自己,比如西方的、现代派的、口语的、后现代的等等诸如此类。而诗人也把自己装扮成了先知、启蒙者、英雄、市侩、痞子和诗歌烈士。这并不是说这一时期的诗歌一无是处,问题是这些诗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找到自我,找到诗歌。

更进一步地说,《可我不要装饰》是他坚守本民族审美立场,吸纳现代性诗歌的创作手法的开端。接下来,他沿着这条路不断的探寻。这期间,他创作了一批过渡性的诗歌,如《穆库尔谷地》《深秋的十六行》《瓢虫》《雪季》《伏在灯影的斜坡上》《童话》等等。说这些诗是他的过渡期,是因为此时的作品还没有达到他的艺术的高峰,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进入九十年代,他就进入了一个收不住脚的爆发期和跨越期。也就是说他的诗歌由缓慢的爬坡期进入到了飞速前进的跨栏期,也许这个比方不是太准确。这期间,他创作的代表性的短诗有《潮动》《杀鱼》《裘皮店》《台球》《边缘》,长诗有《重叠的水》《无言三章》《无题三章》《无为三章》《火焰》《火域》《伊金霍洛》等。

其中,《杀鱼》是技术手段最圆熟、表现力最强的一首短诗。


捏住鱼的头骨,刮除鳞片

鱼尾迅疾地击打水池

鱼渗出一痕痕细的血丝

剪去鳍,揪去腮,鱼流出黑紫的血

掏除内脏,肉体还在抽搐

鱼还活着

孩子说,把头切掉,鱼就死了

割掉头,鱼也不会死

我想起儿时看人杀鸡,剁了头

无头的鸡仍向前奔跑

在雪地滴一串红的血

血是红的,鱼肉是白的

刀是凉的,油是热的

那鱼在锅里还在蹦

我想鱼还在恨那把刀。可刀呢

该恨刀柄吧。我知道

刀柄是块木头,它不会恨我


诗中生活细节的使用恰切、有力,物象飘渺,具象鲜活,反讽精到,余味悠长,有绕梁三日之力。

长诗中《重叠的水》是诗质含量最高,诗性意义最强,也是解读难度最大的一首。记得那是1994年的冬天,我俩坐在他和平里的那间小书房里聊天。当然,除了天南地北地聊,也要聊诗歌。聊着聊着,他突然说:“我刚写了一个长的,你看看。”我说:“回去看。”我是不想把我们聊天的时间用来看诗的。回去后,我看了一遍,觉得好,但说不出究竟好在哪里。再看一遍,觉得真好,还是难以透彻地解读。这首长达43节的长诗,从情感的隐秘处出发,进而把社会生活、人文环境、道德伦理、生命现象等等全部涵盖。尤为可贵的是,这首诗不说理不说教不响亮只呈现,不主观不客观,只为诗意的深厚和审美的开阔去选择材料。有理性的支撑,有感性的顿悟,有激情的冲涌,也有节制的平衡。全诗波澜壮阔,但起伏有度,开合有节。这正如韩作荣在《语言与诗的生成》中所说的,“诗的重要不在于主题的鲜明与巨大,或内容的庞大和情感的丰富,其价值在于艺术强度和其精神内涵的丰厚”。几天后,我去他家,和他认真聊起这首长诗,他对我的阅读感受和想法也不正面回答,只说:写完这首诗让他自信了许多。平心而论,《重叠的水》是韩作荣那一时期创作的顶峰,也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高点。这首诗内蕴丰富,密度很大,张力很强,诗中大胆使用刻意的停顿,用外在的节奏来帮助情绪的释放。词语平常,表达忍隐,诗思稠密,一股坚韧、坚定的情绪贯穿始终。诗中的人物若隐若现,诗中的事件似有似无。表现手段丰富,隐喻、反讽使用得得心应手。读后感觉是受到了用棉花包着的铁球的击打,让人神思邈远、心底战栗。细读会被诗中的一股风吹动,会忽明忽暗,会痛痒兼具,甚至银牙咬碎,但就是找不到被弄疼的具体部位。这就是《重叠的水》的高妙之处。这首诗是韩作荣主动地用诗歌对社会发言,对人类共通的情感疼痛发言,对当时诗歌创作中的虚妄、虚伪、虚汗发言。韩作荣自己也很看重这首诗,他说:“这首长诗表达了身体的经验、情感的经验、内心的经验,接近了诗与生命的同一,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潜意识的真实状态。”他自己的解读也是停留在创作理念和体会上,而不是针对文本。

当时我在一家民刊《中国诗坛》做副主编,1995年第一期我就把这首长诗《重叠的水》给发表了。发出后,许多诗友和我探讨这首诗,我们研究、琢磨,也只是停留在我最初的感觉上:觉得真好,真难透彻地解读。关于这首诗,《鸭绿江》的诗歌编辑柳沄用电话和我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后来,《鸭绿江》也全文刊发了这首长诗。接着又被几家刊物刊载。很多年后我还能想起韩作荣写作长诗《重叠的水》的写作初衷——“如果我们不能颠覆现实秩序,就让我们颠覆语言秩序吧!”

我相信,将来这首诗《重叠的水》还会被重视,还会被重新解读。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有闲暇时就会反复捧读。这还不只是我对他为人的尊重,而是对他诗歌的尊重。

韩作荣做人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抑丑扬善,表诉直率。只有在写诗时,他的弹性、委婉、修辞能力才表现出来。他的诗,是他性格、性情的艺术呈现。

韩作荣离开后,每当我空落时就会想到他,会去读他的诗,那时,心底就不再虚无。

韩作荣注定是在虚无中对抗,在沉默里寂寂燃烧的诗人。

在午夜的北京,隔着生与死的距离我想起了他给人猝然一击的诗句——


注视,用眼眶间含水的光线

一颗意想不到的火星,燃起的火会怎样

把泪水烧干,可光亮和热力裹不住灰烬

是命运么?


微信图片_20190530134113

商震,1960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职业编辑。出版诗集《大漠孤烟》《无序排队》《半张脸》《食物链》,散文随笔集《三余堂散记》《三余堂散记续编》等多部。现居北京。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春天送你一首诗”文艺朗诵会走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2. 世遗生活,诗意琴岛——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隆重开幕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诗词名家张存寿——问蛤蜊风致何如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