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彦:不以诗怨:惠特曼的《草叶集》

作者:秦立彦   2020年01月23日 19:13  读书杂志    2639    收藏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惠特曼诞辰二百周年。作为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当我们二百年后回顾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惠特曼?对于当代诗歌、当代生活,惠特曼能给予怎样的启示?事实证明,惠特曼仍可以是我们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

不以诗怨:惠特曼的《草叶集》

文/秦立彦


惠特曼对美国和世界的前景曾有乐观的预想,站在二百年后的今天,他还能认出这世界吗?他所热烈歌唱的美国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闪光,他预言的人类共同的乌托邦也并未到来。如果他目睹了“一战”与“二战”,他会怎么说?在《荒原》之后,在卡夫卡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阅读惠特曼?

惠特曼作为诗人的很多品质常会令我们感到陌生。现代诗人大多敏感、孤独、悲伤、脆弱,而从《草叶集》中浮现的惠特曼骄傲、勇敢,充满能量和希望,不迷惘,不虚无,有明确的目标和自我身份。他的健旺的语气,与比他小十岁左右的狄金森很不同。惠特曼少有异化的感觉,他在大自然里和城市里都如在家中。华兹华斯书写了大都市伦敦的异化感,而惠特曼自豪地称纽约为“我的城”(my city)。走在城市的人群中,他没有陌生感。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同伴,他没有社交恐惧症。他拥抱现代性,拥抱现代机器。在他看来,“现代”这个词是英雄性的(the heroic modern),是应当歌颂的,而“现代”的前沿与代表就是美国。


微信图片_20200123185525

《草叶集》(来源:abebooks.com)


惠特曼笔下的劳动不异化、不辛苦,劳动者都强壮。他参与了美国南北战争(不是作为士兵,而是作为志愿的医护人员),目睹了惨烈的伤亡,但这并未打消他的热情。战后他没有感到幻灭,也没有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他笃信自由、平等、民主与个人,相信这些将最终胜利。

钱锺书从“兴观群怨”的中国诗学中,提取了“诗可以怨”这一条古今中外名诗的特点,就是诗歌主要用以抒发郁结,这样的诗也容易写好。钱锺书援引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一种依据:文艺是作者日常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替代。钱锺书所引的清代陈兆仑之言尤其具有启发性:“盖乐主散,一发而无余;忧主留,辗转而不尽。意味之浅深别矣。”“诗可以怨”是在中外文学中具有相当解释力的概念,惠特曼却是一个醒目的反例。然而作为纽约人、当代人,难道他没有感受到当代人的忧郁与危机?他如何以诗歌处理个人际遇,尤其是其中的伤痛?


微信图片_20200123190023

惠特曼(来源:yahoo.com)


惠特曼的自我定位是美国的国民诗人,扩而广之,是人类的诗人,甚至诗人自身就像大自然一样是无所不包的,神一般的。“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我”与你没有差别,也就没有隔阂。“我”歌唱自己,也就是歌唱一切人。“每个男人女人都是我的邻人”,“我的同志”(my comrade)。惠特曼与他人合一,他相信,自己要说的也是人人都要说的,他就是人人。他一直关注读者,他的许多诗都是对读者的召唤,虽然《草叶集》第一版销量甚少,虽然至少在较早的时候,大众并不承认他是他们的代言人或“同志”。

从这样一个视角,惠特曼作为一个独特个人的品质和他个人的悲喜,在他的诗中就并非很重要。他确认自己的诗歌主题是“事物是多么令人惊奇”。在这样的信念之下他写道:“我在宇宙中没有看到过残缺,/我从来未见过宇宙中有一桩可悲的前因或后果。”他歌唱人类的集体身份,歌唱一个超越了个人“小我”的自我。他爱自然的部分与华兹华斯类似,但爱人类的部分相当激进。他写自然的部分要少于写人的,人是他最重要的关注点。人人平等的观念使他尊重女性,尊重黑奴,走在了自己时代的前面。虽然他最著名的作品题为《我自己的歌》,然而这首诗并非歌唱惠特曼自己,而是歌唱每个人的 “自我 ”,也召唤每个人都像他这样歌唱。正如他另一首诗的题目是《普遍性之歌》(Song of the Universal),他写的是普遍性,而较少写具体之人或物。

在《草叶集》中,名词常常以复数的形式出现。惠特曼多次使用“all”这个无所不包的、超越式的、淹没了个体的代词。他有一首题为《一个女人在等着我》(A Woman Waits for Me)的弘扬性爱的诗,诗题里是“一个女人”,而在诗的正文中则写道:“我要做那些妇女的壮硕的丈夫。”(I will be the robust husband of those women.)类似地,他的男性爱人们在诗中也没有名字或具体生平,常表现为复数。

复数,多,是惠特曼的力量之一,他的句法也促成了这样的效果。他的诗歌风格是此前的西方诗歌史上不曾有过的。大量并列的名词、同位语、分词,如同滚滚不穷的海浪(catalogues)。在排比之中,诗行的前后顺序并非固定,在长诗中多一行少一行对全局也没有大影响。他的句法不是碎片与切断,而是难以句摘,有一种贯穿的淋漓之气和强烈的激情。他不甚关心炼字、炼句。甚至许多诗如同同一首诗,是对同一主题多角度的反复表达。我们可以将博尔赫斯诗歌中有惠特曼风的排比列举法与《草叶集》对照,更能看出两位诗人各自的特点。博尔赫斯大量列举静态之物,句子不长,不追求力量,而惠特曼则有一种“奔流到海”般的腾涌。

惠特曼的复数与长篇列举,形成宏大而众多的效果,在这中间,单个人的面目一闪而过。他的诗歌写法并不是现实主义小说的那种针对具体事物的精雕细琢,如福楼拜做到的那样。我们可以说惠特曼的视角是全景照相机式的,而不是显微镜式的。他很少写一朵花、一只鸟。以他的诗《一只沉默而坚韧的蜘蛛》(A Noiseless Patient Spider)为例,这首十行的小诗写一只蜘蛛,但并非像华兹华斯或狄金森那样对自然界中微物的凝视,而是以这只在虚空中释放蛛丝的蜘蛛,比喻诗人的灵魂在无限空间中寻找落脚之处。蜘蛛在虚空中结网,诗人的灵魂也如此,诗的结尾的声音是有信心和安全感的,仍归于自我。类似地,另一首写于一八八八年的诗《老水手柯萨朋》(Old Salt Kossabone)写自己的一位已经去世的祖先——他九十多岁的时候日日坐在扶手椅上遥望大海,最后一天看见一条挣扎的船终于找到了方向,然后就死去。这首诗的目的也并非记录一位祖先的生平故事,而是以他作为惠特曼自己面对死亡的榜样。


微信图片_20200123190028

坐在椅子上看大海的老人(来源:juimg.com)


惠特曼的诗具有某种英雄性和公共性,诗人尤其书写失败的英雄:“失败的人们万岁!/战舰沉没在海里的人们万岁!/自己也沉没在海里的人们万岁!”在对南北战争的死伤者的描绘中,诗人不只感到他们生命的可贵,也感到北方士兵为之而死的事业的可贵。那种失败就具有了崇高感,诗人本人也被英雄们所激励。作于一八七六年的一首诗《在遥远的达科他峡谷》(From Far Dakota’s Canons ),赞美在达科他州的一次印第安人袭击中,一百多名美国士兵英勇战斗而死。在这首诗中也出现了诗人的自我:“就像在艰难的日子里坐着,/孤单,闷闷不乐,在时间的浓厚黑暗里找不到一线光明,一线希望。”惠特曼对日常生活的阴郁描述,近似于华兹华斯对一些低落时刻的描述。但惠特曼几乎是有意识地在当代寻找英雄性。在这首诗中,他书写的英雄就鼓舞了他。在此诗的几个段落中,包含着“我”与那些死去的英雄两类人物,英雄在西部的战场,“我”在东部城市的房间里,形成鲜明的对照。勇于赴死的无畏战士,正是他觉得自己应具有的面对生活重负的态度。惠特曼笔下的华盛顿、林肯、格兰特将军也是英雄式的。在英雄主义视角下,日常生活的痛苦也变得可以忍受。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惠特曼乐于以士兵自比,为什么他在战后对战争岁月有留恋之意。惠特曼不是反战的。这固然因为美国南北战争可以视为一场正义战争、民主国家的阵痛,一种为未来付出的值得的代价,同时也因为恰是在战争中,惠特曼强调的人们之间的同志关系(camerado)能够实现。《列队急行军与陌生之路》(A March in the Ranks Hard-prest, and the Road Unknown)一诗,非常真切地书写了战地医院里的情景、气味、死亡。在美国诺顿出版社二○○二年版的《草叶集》中,编者对此诗中的战地场面颇为赞誉,加脚注说这些描绘很“现代”,不亚于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和海明威。但我们可以说不同的是,惠特曼所写的战争是正义的,在正义战争的框架下,血腥与残酷可以得到解释,而不导向绝望与虚无。


微信图片_20200123190033

反映美国内战的油画(来源:steamcommunity.com)


惠特曼也多次写到死亡。他关于死亡的诗时间不一,显然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而这个主题在他晚年的时候尤为凸显。虽然他没有明确的关于死后的主张,但对于他而言,死亡不是终结。一八八八年的《将结束六十九岁时的一支颂歌》(A Carol Closing Sixty-nine)一诗中,他说自己身体虽然衰残,但欢乐与希望之歌仍将继续。他的这种态度使他能够承受死亡的到来。一八七四年的《哥伦布的祈祷》(Prayer of Columbus )以哥伦布的第一人称书写,而哥伦布显然也是惠特曼。诗中“我”老朽失败,但仿佛看见“在远方的浪头上航驶着无数船只”。作为熟悉纽约和大海的诗人,惠特曼多次以水手、船、航行等意象,将死亡比为重新出海。惠特曼以英雄主义和探险者的身份对待死亡。虽然他不舍此生,但死后未来的不确定性变为一种期待,死亡是另一种开始。


微信图片_20200123190038

惠特曼将死亡比作重新出海(来源:tumblr.com)


除了战争、死亡这样的重大问题外,或许更难以乐观处理的是当代平庸的日常。惠特曼的诗是诚挚的,但不包含很多的个人色彩。在《草叶集》中,人类的每一分子都是诗人的朋友,但他写具体人物的诗并不多,最突出的就是写林肯总统的,亦有写格兰特将军的(格兰特战后也担任了总统)。林肯与格兰特都是公共人物,并不是惠特曼私人生活中的人物。惠特曼很少在诗中具体写到他的父母、爱人、朋友、兄弟。他仿佛与一切人都亲密,而并没有固定的亲密者。

在《有那么一个孩子出得门来》(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 )一诗中,惠特曼列举各时节的自然风物与人,并很罕见地写到了父亲和母亲:“父亲,健壮,过于自信,男子气,难对付,发脾气,不公正,/打人,尖锐地大声骂人,苛刻论价,诡计多端。”在这里我们仿佛窥见了惠特曼的秘密,找到了他原生家庭的缺陷,然而这一点私人信息埋藏在他的大量列举之中,父母在众人众物之中并不醒目。惠特曼在母亲去世八年后,有一首纪念自己母亲的十行小诗——《死亡也走到你门口时》(As at Thy Portals also Death),写自己的母亲“那理想的女性,务实的,富有精神性的,对我说来,在所有大地、生命和爱情之中是最好的”。但这样一个完美的母亲在惠特曼的诗中很少露面,只有这一首小诗是专门为她而作。


微信图片_20200123190041

米勒 《拾穗者》(来源:wikipedia.org)


虽然惠特曼不断提到“我”,大部分诗都采用“第一人称”,但他并没有在诗中融入很多的个人生平信息。他很少说到自己生活中的具体欢乐烦恼,从他的诗中很难勾勒出他的生平或年谱,连他的个性都是不怎么清晰的。他自己或许也看到这一点。在他的诗《在我随着生活的海洋落潮时》(As I Ebb’d with the Ocean of Life )中他写道:“真正的我尚未被触及,被说出,完全没有被抵达。”(the real Me stands yet untouch’d, untold, altogether unreach’d.)

博尔赫斯有一文一诗论及惠特曼的作品和他的生平之间的这种差距。博尔赫斯曾翻译《草叶集》,在译序中说,看过“炫目与晕眩”的《草叶集》的读者再去看惠特曼的传记,会有上当之感。在《草叶集》中,惠特曼到处游荡,爱人众多,而在生活中他并未去过多少地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记者。博尔赫斯由此认为有两个惠特曼:普通记者惠特曼,以及“惠特曼想成为却并不是的另一个人,一个有丰富爱与冒险经历的人,一个游荡的、热情的、无忧无虑地在美国游历的旅行者”。博尔赫斯的诗《卡姆登,1892》(Camden, 1892)也循着这样的思路(惠特曼一八九二年死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卡姆登):垂死的惠特曼看见镜中老朽的自己,但感到满足,因为“我曾是沃特·惠特曼”。两个惠特曼,与博尔赫斯许多作品中的多重自我类似。博尔赫斯的言下之意是,生活平淡的惠特曼创造出了另一个与自己迥异的文本的自我,作为一种补偿,这也是惠特曼的天才所在,而那个日常的自我在诗歌中几乎没有留下痕迹。博尔赫斯是将惠特曼进行了“博尔赫斯式 ”的解读,正如博尔赫斯在另一首诗里将塞万提斯描绘为忧伤失败、失去了祖国的人。

我更愿意相信惠特曼并非在诗中掩藏了日常的自我。如果我们在一切过往的诗人中都看到一个当代的脆弱失败的诗人,文学版图将趋于平面化、单一化。惠特曼异于当代诗人的部分,也许恰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是我们的另一种资源。


微信图片_20200123190046

游荡的、热情的、无忧无虑的旅行者(来源:motherearthmagazine.com)


惠特曼也有纯然书写痛苦与焦虑的诗,但很少,篇幅也不长,且不进入细节。《泪水》(Tears)一诗特别沉重,写一个人晚上在海边痛哭,而白天他那么整齐有序(regulated),我们不知此人痛苦的具体缘故,诗中也没有说那人是谁。《然而,然而,你们这些懊丧的时刻》(Yet, Yet, Ye Downcast Hours )中,惠特曼说自己对懊丧的时刻十分熟悉,但语焉不详。在别的诗中,他告诉我们他完全理解那些邪恶的人,因为他自己也“充满邪恶”,但同样没有细节。《你们这些在法院受审判的重罪犯》(You Felons on Trial in Courts)写“我”与那些罪犯和妓女一样,“在这张看似冷漠的脸下面地狱的潮水不断在奔涌”,然而从这首诗看惠特曼并无罪感,而是接受这些底层犯罪者,将他们也纳入世界的神圣秩序。

更多的时候,生活苦痛只在《草叶集》的字里行间出现,较少作为诗的主体。惠特曼的处理方法之一是将其埋藏在长篇的列举中。在《我自己的歌》中,他列举了众多健康的劳动者,包括木匠、农夫、纺织的女子,然而在其中我们发现了几个不和谐的人:一个被送进疯人院的疯子,手术台上一个血肉模糊的畸形身体,还有“自杀者趴伏在卧室里血淋淋的地板上,/我目睹了尸体和它黏湿的头发,注意到手枪落在什么地方”。《草叶集》中共有两处提及“自杀者”(suicide),然而“自杀者”并非这两首诗的题目,没有被突出地集中书写,也并不醒目。在《我自己的歌》大量健康的人物谱中,几个不和谐者几乎被淹没,是大幅群像里的几张痛苦的面孔。我想这并非是惠特曼将世界的阴暗面隐藏在诗中,而是在看到这些的同时,他也看到了许多健康者,他的心思和笔都没有在黑暗的部分过久停留。当诗人的视野放宽,容纳了众多的人与物时,黑暗也仿佛得以冲淡。或以他的名诗《来自不停摆动着的摇篮那里》(Out of the Cradle Endlessly Rocking)为例,诗中之人从鸟和大海那里听到的是爱与死的主题,与惠特曼大部分诗中的明亮色彩不一样。此诗加入了鸟的哀声,形成多声部的效果。这也是《草叶集》从开篇到此唯一一首哀伤痛苦的诗,然而那是一只鸟痛失爱侣,而且那是使一个诗人觉醒的时刻,是他的起步和开始。鸟是诗人的启发者和唤醒者,这也减弱了诗的哀伤。


微信图片_20200123190052

诗中之人从鸟和大海那里听到的是爱与死的主题(来源:douban.com)


在惠特曼的几首关于忧郁的诗中,我们瞥见了熟悉的忧郁诗人形象,读到了华兹华斯的很多诗中、雪莱的《西风颂》、济慈的《夜莺颂》中的那种对尘世生活的抱怨,读到孤独。然而惠特曼很少表达逃世的想法。他没有想变成西风、夜莺,没有在过去寻找梦境。他是未来导向的,不像欧洲浪漫主义者有时指向中世纪的过去,也没有想象到远方无人的幻美之地躲藏。在他的大部分书写忧郁的诗歌,也就是“怨诗”中,他都找到了鼓舞自己的办法。

他有时以士兵的勇敢对待痛苦。《啊,贫穷,畏缩,闷闷不乐的隐避所》(Ah Poverties, Wincings, and Sulky Retreats)列举日常的许多痛苦,最后宣布:“我还会作为一个赢得最后胜利的士兵那样站起来。”他的“怨诗”中常自带解决方案,尤其是老年,当他非常看重的美好身体变得衰朽的时候。《你那欢乐的歌喉》(Of That Blithe Throat of Thine)写一个北极探险者听到一只孤鸟的歌声,诗人也如那被冰雪包围的北极探险者一样,被老迈所包围,但那只鸟给诗人以教导。鸟鸣改变了一切,包括“老年被封锁在冬天的海港内——(冷,冷,真冷啊!)”。《致日落时的微风》(To the Sunset Breeze)中,“我,老迈,孤独,患着病,给汗水浸得筋疲力尽”,但一阵清风吹来使“我”重生。这些诗有杜甫的“秋风病欲苏”之感,甚至题目都不是痛苦的。诗中对老年困境的描写令人动容,但诗人主动突围和自救。惠特曼把诗笔献给那些安慰之物,而并不在痛苦之上过多“逗留”。他是可以安慰的,不沉溺于自怜。


微信图片_20200123190057

孤独的倔强(来源:muz.li)


我想,我们不应当将这些品质视为惠特曼的幼稚,或者他“不够现代”。我们所处的现代阶段并非多么令人自豪,我们对悲伤知道得更多,而不是快乐。也许我们可以从惠特曼身上获得灵感与鼓舞,以减轻我们的现代负担。也许我们可以重新呼唤勇气和乐观,不过多耽留于悲伤与怨诉,更注目于我们共同的身份,而不是个人的悲喜。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博尔赫斯这位与惠特曼如此不同的诗人,会乐于翻译惠特曼的《草叶集》,而且视惠特曼为天才。


*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