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一只陶罐在碎裂中哭泣

作者: 2020年02月10日12:01 浏览:5534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一罐静水在它的碎裂中流尽了
我听见那只陶罐的哭泣声
我看见母亲颤抖的手
那苍老而爆满青筋的手
那数着谷子数着麦子然后又
一粒一粒把它们放进陶罐的手
那双经历风吹日晒的手
捧起了那七零八落的陶罐的碎片
我听见那哭泣中灌满了雨声声
禾苗的拔节声,一个孩子
敲击着它的沧桑的回声
我看见诗人们把它的生命写满了诗句
那哭声是清晰的,浑浊的
夹杂着扎心刺骨的寒澈
我看见母亲的眼泪一滴一滴打在那些碎片上
那声音是沉闷的,压抑的
月光下,母亲斑白的发色融进了陶罐碎片的灰土色
母亲的手和失去光泽的陶罐釉面一样坎坷
母亲继续捧着那些碎片
她要继续用它来盛水,装谷子
继续让孩子敲击那久远的回声
继续让诗人们去写关于它的诗句
但那破碎的哭泣声
已在我心上
划出了一道无法弥合的裂痕





点评

这首诗的核心应在结句的“裂痕”二字,通过碎裂的陶罐来写母亲,写内心无法弥合的伤痕,隐喻生命中不可言说的往事,那逝去的、流尽的甚至碎裂的一切,终将成为历史。千百年来,陶罐作为古老农业文明不可或缺的意象,和人类的生息繁衍紧紧连在一起,诗从“用”说起,万物存在的价值是否仅仅为了我们所谓的有用?制陶罐以储水,可它碎裂了,它的有用是否就此消失?一个人苍老了,只剩下希望和泪水,是否也失去了有用?母亲把谷粒放进碎裂的陶罐、碎裂的心灵,每一天用泪水去浇灌,最终浇灌出禾苗拔节的声音、孩子内心的回声和诗人笔下的诗句,这是属于土地的回报和福音。

诗首先有一个物象的位移过程,从碎裂陶罐流尽的水到母亲布满青筋的手,再到陶罐灰土色的碎片、母亲斑白的发色,最后将所有的意绪指向心灵无法弥合的裂痕。其次,有一个音响的流动过程,从水流声、陶罐的哭泣声到雨声,从敲击陶罐的回声、禾苗的拔节声再到母亲眼泪落在陶罐上的声音,使得整首诗成为一个交响的复调咏叹。再次,这首诗还是一个情感渐进的过程,从“颤抖的”“七零八落的”到“沧桑的”“扎心刺骨的”,从“清澈的、浑浊的”再到“沉闷的、压抑的”,大量形容词的使用,是一般写作者所慎用的,但这里却不吝用笔,大肆铺陈。整体来说,这首诗情感清澈质朴,能够穿透生存表象,洞悉生命真谛,彰显悲悯担当,显示出较好的写作功力。其显露出的不足在于,依然是线性写作套路,且写法较传统。乡村诗究竟该如何写,怎样做到深刻而真切地描摹乡村的灵魂律动,而不是隔膜、割裂、空洞的伪抒情,是我们每个写作者在新时代都要面对的命题。

特邀点评:何冰凌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北乔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程继龙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高昌 洪烛 霍俊明 韩倚云 何冰凌 简明 蒋浩 蒋登科 江合友 贾鉴 贾清彬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李犁 刘向东 刘波 李云 李之平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南鸥 钱文亮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王海亮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杨献平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光昕 周伟驰 周瓒 周燕婷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王夫刚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每日好诗创作谈”约稿启事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温馨提示:

稿费、赞赏在线申请领取方法领取办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