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歌谣征集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葛恒刚   2020年03月27日 09:41  光明日报    1193    收藏

【守望家园】

民歌(歌谣)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性质上是通俗文化。它既是精英文化产生的前提,也是滋养精英文化发展的沃土。例如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诗经》、楚辞与汉乐府中的很多作品,就或是直接来自于民歌,或是受到民歌的影响,表现出浓郁的民歌色彩。但是,随着社会阶层逐步分化,作为通俗文化的民歌在民间广为传播,却被士大夫文化疏远和轻视。

当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初,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以民歌为代表的俗文化重新被雅文化接纳,成为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雅、俗文化表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在此期间,北大歌谣征集运动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它的崛起和演进,不但促使民歌为新诗乃至新文学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而且促进了民俗学、歌谣学在中国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生发出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牵引着新文化建设走出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是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范例。

1918年初,在蔡元培、沈尹默和刘复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发起了在全国征集歌谣的号召。周作人、刘复等担任征集运动的领导者,顾颉刚、魏建功等是征集活动的骨干成员。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的率领,使得征集运动在起初就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学者参与进来。从1918年2月征集运动开始至1936年6月结束,征集到的歌谣总数达16000余首。与此同时,在歌谣征集运动的持续影响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歌的热潮。从1922年至1937年,全国各地出版的民歌集有61种,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仅从文献保存的角度来说,它为新文学、歌谣学、民俗学、历史学乃至人类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意义。如果从文化传承和建设的角度看,它具有多方面的内涵。

首先,它促进了民俗学在中国的兴起,为大众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俗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但北大歌谣征集运动改变了这个状况。歌谣研究会明确提出:“民俗学的研究在中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歌谣征集运动的“第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切合了新文化运动对民众进行启蒙的追求。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宗旨就是改造民众的思想和灵魂,促成民众的觉醒和解放。而民俗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民俗的研究是开启民智、建设新文化的重要路径。征集活动不但收集了歌谣、谚语、民间故事等资料,为民俗学研究准备了广泛而丰富的文献,而且“对歌谣学、民间文艺学乃至于民俗学的问题,作了初步或比较深入的探索和解答”。这标志着中国民俗学的诞生。1926年至1930年春,顾颉刚、容肇祖等人南下广州,和中山大学的钟敬文、杨成志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民俗学会”,并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从而将北大以歌谣收集、整理和研究为中心的民俗学活动带到了中山大学。他们明确提出将建设大众的新文化作为民俗学运动的主要宗旨。通过几年的努力,“民俗学会”不但在资料收集上成就卓著,而且在研究上也融进了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顾颉刚的《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是一篇著名的论文,它阐述了对圣贤文化和民众文化、旧文化和新文化的看法。既能站在现代启蒙的立场上,指出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的不同性质,又能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继承旧文化与建设新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建设平民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新文化建设的代表性成果。

其次,它为新诗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本土资源,推动新诗创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1917年兴起的文学革命主张废弃文言旧诗,写作白话新诗。但是,起步时期的白话新诗,主要取法欧美意象派、浪漫派等诗学资源,无论是理论倡导还是创作实践都相当稚拙,难以成为攻伐文言旧诗的利器。在这种困境下,周作人、刘半农等将视野投向了本土的民间资源,北大歌谣征集运动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被倡导发起的。它的成功实践,为新诗的建构提供了本土文化资源。除了理论上重视民歌,胡适、刘半农等在创作上更是身体力行,其中刘半农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当时广为传颂。这首诗借鉴了民歌托物起兴、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既实现了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与回环往复、悠然绵长的节奏韵律的谐和共振,又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了民歌单一的直线性结构,从而使白话新诗获得了自身的品格。可以说,伴随着歌谣征集运动的全面展开,周作人、刘半农等在传承古典诗学传统、借鉴西方诗学资源两条大道之外,又开辟了一条僻静而悠远的民间小路,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本土文化资源,促成了中国诗歌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最后,它使歌谣学走进了大学课堂,是雅文化与俗文化走向融合的标志性历史文化事件。

在歌谣运动的影响下,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对歌谣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928年12月,朱自清在燕京大学以《中国歌谣之起源与发展》发表演讲,将历来不被文人重视的歌谣带进了大学讲坛。第二年9月,他又在清华大学为学生开设“歌谣”选修课,第一次将歌谣学作为大学本科的一门课程。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它不但意味着歌谣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而且标志着雅文化与俗文化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要而言之,歌谣征集运动在民俗学、新诗建设、歌谣学三个方面取得的成果,是雅文化主动接纳俗文化的结果。它提醒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等通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这是重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容忽视的一个路径。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7日 16版)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