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塑人,以诗化魂——赵明教授讲述与公木先生一起的日子

作者:赵明 谢颖   2020年07月27日 09:33  人民政协报    3273    收藏

编者按:

今年是著名诗人、学者公木先生(张松如)110周年诞辰,由他作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英雄赞歌》被广为传唱,是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的经典之作。赵明教授是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曾任教于吉林大学和青岛大学,上世纪80年代他作为学术助手在公木先生身边工作过1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和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赵明先生,请他讲述公木先生的为人、为艺、为学。


微信图片_20200727092856

公木先生


“我的真诚不容置疑”

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我的农村生活已历时8年之久,当时陆续有插队知青和下放干部返城。想要回城,找到一个愿意接受我,并且也是我愿意做的工作是关键。幸运的是,1978年秋,吉林大学中文系领导向我透露一个重要信息:被错划右派的公木在恢复党籍后重新走上校、系领导岗位,已届古稀之年的他亟须配备一名学术助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1978年9月中旬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如约来到公木先生家。走在路上,我心里不禁想:公木先生从延安时期走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电影《英雄儿女》的歌词作者,一生历经坎坷,会是怎样威严肃肃的容仪呢?谁知门一开,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穿着朴素的长者,鬓发花白,眉宇间却仍透出一缕英气,半显坚毅,半露慈祥。他亲切地招呼我坐下,并递给我一杯热水,平易近人。公木先生从询问我的个人经历和家庭情况开始,自然地把话题引入到读书和志趣,然后便倾听我的读书心得。这是一次“面试”,也是一次很好的学术训练,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当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之后我便成为公木先生的学术助手。

公木先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生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作为助手,我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学习中协助,在协助中学习。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我准时来到公木家中,向正在伏案写作的先生请领工作时,他却认真地问起了我回城后生活如何安排等问题。说心里话,工作伊始,能够听到公木这样的大学者问起自己生活中的冷暖困苦,已经令人深受感动了;更想不到的是,前一天傍晚,先生还利用饭后的时间,去看“文革”中他和吴翔老师曾经住过的两间仓库房。这仓房在他们搬出之后,便空置起来,被校后勤部门用来堆放杂物。公木先生看到仓房未作它用,决定待我来后即抓紧时间去看一看,如果愿意入住,他就找后勤部门疏通一下,以便我尽早把家安顿下来。我听后感谢之情难以言表,但由于此前我已在朋友那里借到了一间居室,三口之家也还住得开,便不想烦扰公务繁忙的先生再为我的家事操心费力。这件事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已永驻于心,终生难忘。


微信图片_20200727092909

公木先生与学生们在书房中,前排为公木,后排中为赵明。


作为助手,我每周去先生家里三四次,他给我交代工作,并就一些问题互相交流讨论。在我到来之前,公木先生投注了多年心力撰写的《〈老子〉校读》初稿已近尾声。我来后,先生把已竣稿的上编《道经》部分4本手稿交给我,让我先校阅一遍,校阅中有什么想法、建议可记录下来,随时向他提出。1979年冬,花费6年撰写的《〈老子〉校读》终得面世。我没有想到的是,对于我为此书所做的那份微不足道的工作,公木先生竟给予了热情洋溢的鼓励和不吝笔墨的肯定。他在《校读》的《后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直到去年冬赵明同志调来我校,助我一臂,才把劲儿上足,时钟再度发出滴答声。今年春天赴京参加诗歌座谈会归来,一鼓作气,命笔急就,又把《德经》四十四章赶了出来,全部杀青,是在五月。于此期间,还综合八十一章《说解》大意,写了一篇《论老子》,这篇东西,便更加是与赵明同志共同探讨,并得他协助才写成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赵明同志,此书或将功亏一篑,那是大有可能的。”

那时公木先生刚刚恢复党籍重新开始工作,他蓄积的渊博学识和经历感悟都化成了巨大的学术激情,仿佛要抢回失去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工作。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全情投入学术研究和其他相关工作。他对生活中衣食住行几乎没有更多要求,以致有的研究生开玩笑说:公木先生那么关心我们,自己却“不食人间烟火”。

真诚、宽厚、担当,凡与公木先生接触过的人,都会在这三点上留有深刻的印象。他除了学术研究还承担了学校和社会上的很多领导职务,对于学子总是引导呵护,即使他们一时出现偏差,也从不放弃。真诚,担当,是公木的底色,他强大的精神人格气场,就在这里。他常说:“我的看法容有正确或错误,但我的真诚不容置疑。”


微信图片_20200727092913

赵明(右)与公木先生在学术会议期间讨论问题


1988年,我离开吉林大学赴青岛大学任教。此后近10年时间几乎每个月都与公木先生有一次书信往来,声讯相通。信中主要交流探讨学术问题,还有学术理论界的一些热点。那时已经是公木先生的晚景岁月,但他在做和想做的事还有很多,他不能不工作,不能停止思考,不能不继续燃烧自己直到红烛成灰。其时,公木先生很需要有人和他交流讨论,但人们太敬重他,所到之处皆以长者导师而尊之,他在信中说:“我写出的文章已经听不到批评和不同意见,我已经失去了平等交流的机会,我为此深感寂寞,甚至苍凉。”想来我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声讯相通或许多少能让先生的孤寂之怀稍感慰藉。

另一个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这期间,公木先生为我和赵敏俐教授在学术事业上所给予的关怀和帮助。《先秦大文学史》《两汉大文学史》等著作得以问世,离不开他的热情支持与鼎力相助。就在公木先生逝世前一个月,他还撰文写下了《两汉大文学史读后断想》,刊于《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8月。文中写道:“看了两部大文学史,产生前浪后浪之想、冰水青蓝之叹。有这样一批学人,怎不令人欣慰!”这可能是著作等身的先生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篇文字。如今,我还保留了先生10年来的书信。面对这珍贵的纪念,我感念恩师而又懊悔当年的离开吉大。


微信图片_20200727092916

赵明保留的与公木先生的书信


浸透真善美的诗篇

作为诗人的公木以铿锵有力的歌词和诗作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其中最广为传唱的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英雄赞歌》《东方红》等。但我在公木先生身边这么久,从来没有听到他对自己这些经典作品说过一句张扬的话。他有军旅生活的体验,怀着献身救亡图存、民族解放的抱负到延安,满怀激情地创作了《八路军进行曲》(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他当过战士,对士兵有深厚的感情,对英雄“舍生忘死保和平”的精神更是发自内心地讴歌高唱,把歌声化作号角和战鼓,激励战士们的勇敢无畏,同时也感动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文革”中,公木却被停止了“歌唱”,他那如火的激情在冰冷的季节里被深深地埋入地下。但“他(公木)并未变成化石,而是成为可以再燃烧的煤炭”(吴开晋语,见《当代思潮》)。果然,新时期伊始,作为“返青古松”的诗人,公木又归来了。他又发出了热烈的歌唱,《棘之歌》《俳句》《申请》《眼睛》等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此时,由诗人、学者进入晚晴岁月而成为“智者”和哲人的公木,已经经由哲学和历史的反思超越个人苦难,趋于一种恬静平和心态,往事在他眼中,不过是“一本摸索断线了的百科书/一张偿付过了的账单/苦辣酸甜都已综合为平淡”。

对于创作,公木一直都在自我反思,“所有作品,包括那些伟大的作品,都有历史的局限,都有历史条件的印痕”,而真善美却是诗的永恒追求。正如他深情指出:“凡是好的诗、真正的艺术,都必然是为美所浸透了的真与善的结晶;凡是好的诗、真正的艺术,总是响彻了为美丽的光辉所彩濯了的真理智慧与善良愿望的合唱。”这就能理解为什么他的诗歌总是充满阳光,总是显像到真善美。他用生命光束照亮暗处,用大爱热度温暖他人,以爱塑人,以诗化魂。


微信图片_20200727092919

赵明珍藏的公木先生著作


教师才是本职

相较于诗人的文艺创作,公木的学者身份和学术成就并没有那么广为人知。公木是一位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的学者,他的本职是教坛的老师、书房里的学者,其学术成就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多个领域。在诗歌创作之外,公木著(撰)有大量的诗歌理论著作,如《公木诗学经典》,收录了诗学理论,还有大量诗评文章。此外,更能体现学术厚度与思想深度的是他在文史哲领域的大量著述,如《〈老子〉校读》  《〈老子〉说解》  《老庄文集》  《中国诗歌史论》  《先秦寓言概论》《商颂研究》《周民族史诗》《中国文字学概论》以及百余篇学术论文。特别是他晚年所著的《第三自然界概说》,更是一部积50多年的思考来探索诗、艺术与宗教、哲学、美学、语言奥秘关系的诗学著作,其价值与意义真正了解者并不多。对于这部探骊得珠的集多学科深度揭示诗和艺术真谛的著作,我认为值得相关学者们认真研读和深度讨论,这对当今中国的诗人和艺术家们也会是大开脑洞和得享智慧之美的超级愉悦。

公木先生在学术上还有一件憾事,他生前对兼具深邃哲思与悲悯诗情的《庄子》由衷喜爱和激赏,在审美层面上,甚至超过了对《老子》的兴趣。实际上,具有浓郁诗人气质,想象力超拔瑰奇,行文漫无涯际的庄子,那才是公木的神交和心仪,是他晚年祈向的一个能与前贤共舞遥契的心灵之约。很遗憾,他急于做和必须做的事情太多,他不能推辞的会议也太多,他能放弃自己的热爱,却不能冷却诗人的热肠和对社会的责任。加之主编了由先秦至近现代九卷本的《中国诗歌史论》,跨度之长,体系之大,前所未有。这一浩大学术工程,使进入晚年的公木在完成对《老子》的解读后,未能得偿注“庄”的夙愿。

一系列的学术著作可以看出公木学识渊博,瞻瞩高远,又有深厚的学术功底。重视理论建设,宏观实践和微观功力的结合,现实与历史的交叉关注,就成为他治学的鲜明特色,读他的著作会有一种古今中外贯通交叉之感。

公木经常对人说,写诗对他来说是业余活动,他的本职,一直都是“教师”:从早年在山东省立师范,到延安鲁艺,到东北大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北师大,到降职鞍钢搞职工业余教育,再到上调中国文学讲习所培养专职青年作家,再到划为“右派”下放到东北,最后到吉林大学执教。从青年到老年他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教坛”和“诗苑”,这关联正如他自镌的座右铭“以爱塑人,以诗化魂”。教书育人,于他来说,是身教与言传的高度统一;于学子来说,则是如东风化雨,滋溉芳菲。为人治学完全一体,松柏品格、云水襟怀,是公木先生的一生。正如著名史学家金景芳教授所赞:正直一生,允称人伦师表;诗歌名世,奚止革命辛劳。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二辑
  2.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