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治:文化地理版图上诗意符号的书写 ——关于《甘建华地理诗选》特质和异质的文化思考

作者:凡鸟   2020年08月24日 14:04      320    收藏

无论哪一种文化,都由一方水土承载。一方水土的地理属性,决定其文化属性。作为文化人内心里的地理指称,大都包含出生地或多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当然,也有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出生地,这样的人少了些人生的奔波,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幸运的。

从某个角度来讲,人的一生仿佛是在经历一个文化的轮回,从生命的起点开始走向远方,后来又返回原点。甘建华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成长于湖南,求学工作于青海,多年后返回故乡工作和创业,经历本身就像一本人生的大书,内心里的文化地理版图无疑是宽广而多彩的。他一路写诗抖落风尘慰藉心灵,用文字虔敬走过的每一寸山河,如今在雁城衡阳晴好居书斋,守着头顶的星光与过往的烟火对视。他笔下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意象,组成甘氏文化地理想象和精神版图,也许正是创作这部地理诗选的本旨所在。

甘建华诗歌创作起步很早,1982年刚刚跨入青海师范大学校门,就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新诗《我们正年轻》,时年19岁,正值青春韶华,而他就读的专业为地理系。从一开始的《西宁:四月的主题及其变奏》《花土沟:钻井工组曲》两组诗,至近年创作大量的地理诗,古有诗人为“天授者”之说,或许真是天意使然乎?

“地理”一词看起来很西方,却最早出现在我国上古时期,司马迁《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姬昌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1152年至公元前1056年,《易经·系辞》篇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弭纶天地之道。仰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其时“地理”仅是风水的别称,也被称为舆地,发展到现代才成为一方水土的代称。而在西方则是由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前275-前193年)第一次合成这个词语(Geography),相比咱们中国晚了将近千年时间。

《甘建华地理诗选》创作时间跨度长达36年,从1984年直至2020年,系其当年在青海求学、工作期间和回归故乡沉淀多年后的结集。前三辑包括“衡岳湘水”“茅洞桥记”“衡山之南”,都是描述衡阳风土人情的文化地理诗歌;后三辑则是“青海在上”“浙中之旅”“四海八荒”,是他行走东西南北及世界各地的文化屐痕。翻阅《甘建华地理诗选》,关于他的诗歌创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从生命原点审视地理诗发轫与特色


甘建华出生于大诗人洛夫故乡衡南县,这里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居湘江中游,山川秀丽,历史悠久。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建酃县,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析衡阳县东南境置清泉县,现隶属于衡阳市,因地处南岳衡山以南而得名。

酃县原为古地名,春秋战国时为庞邑,楚南重镇,中国最古老的郡县之一,因历史变迁,历代所指酃县并非同一县域,更多地是代指在耒水与酃湖之间那片酃湖町上。曾经屹立两千多年之久的文化意义上的古城,是生养衡阳人先祖的母土,也是衡湘文化的根脉所在。从诗人把《酃与酃县及酃湖》一诗作为诗集的开篇之作,可以估量出古酃县在其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1935年上海版《中国实业杂志》载:“湖南酒以衡阳产者为最著,自来有酃湖名酒,古称酃醁酒,晋代用以祀太庙,清初作为贡品,名曰衡酒,其质洌,其味醇,为湖南省其他各县酒产所不及。”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7月31日报道:深埋地下2100年之久的西汉凤鸟金钟美酒出土面世。有关专家认为,此酒即产于湖南衡阳的贡品酃酒。酃醁、酃酒即湖之酒,最初是酃湖附近农民酿造的家做酒,后来逐步进入市场,才被酒客广为接受。

清代朱佩连《清泉杂咏》之一诗赞酃酒:“清泉山下山泉清,万顷酃湖逗一泓。醽醁见珍张载赋,原来缩酒贡南荆。”西晋文学家张载《酃酒赋》已是千古名篇,晚近“衡州八景”之一“青草桥头酒百家”,有人说得更具体,“酿酒作坊179家,每年产酒达32600担”。而最早的酃其实是一种青铜器,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前770年-前476年)。这种大中型盛酒器由罍演变而来,后来被尊缶所替代,《国宝·青铜器卷》《中国青铜器图录》都有照片和文字介绍,最有名者是山东博物馆藏瓦纹青铜酃、上海博物馆藏同时期伯逰父酃。

一般人知道这些有关“酃”“酃酒”“酃醁”“酃县”的文史掌故,已经足以让人惊叹了,而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则是远远不够的。洛夫先生在《感受诗歌之美》一文中说过:“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看来是没有什么用处,不过诗歌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为我们留下一些人性的温暖与激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浪漫与美感、神秘与梦幻。”所以,甘建华所写《酃与酃县及酃湖》一诗,自由穿梭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将大众知识转变成了富有个性化的特殊知识。


历史幽暗中的一朵绿荷,悄立一隅

似一颗古莲蓬,放射琥珀般的光芒

像一枚巨型钻戒,镶嵌翡翠色的宝石

幽幽孔雀蓝,瑰丽青铜之美誉

仅有数件,灿烂了中华远古文明


在诗人甘建华的想象与联想中,“灿烂了中华远古文明”的酃,是“历史幽暗中的一朵绿荷”,这就在个性化表达中创造出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而“酃湖的水,亿万斯年一泓碧波”,“酃湖的酒,历两千余载醇香温润”,“酃湖的葡萄,南方最甜美多汁的葡萄”,这种对家乡风物的溢美之辞,通过意象经营形成新的文化重构,确实能够打动读者的心扉,进而对湖南衡阳产生景仰之情。每一方文化的源头大都有相应的神话传说构成起点,而文化的遗存与延续支撑起这一方水土,在这个充满神性的地方,唯有诗的圣洁才配得上描述。甘建华是酃县子民的后裔,“在蒸湘耒三水交汇之地”,乘坐“酃湖车站的豪华大巴”,“周游四海八荒,并写此诗以纪”,确实也是诗人的幸运。

在另一首《毕加索的名字》中,因为“毕加索的名字其实是许多人的名字”,所以,诗人调侃“请允许我借用衡阳酃酒祝福你们——帕布罗迭戈荷瑟山迪亚哥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居安尼波莫切诺克瑞斯皮尼亚诺德罗斯瑞米迪欧斯西波瑞亚诺德拉山迪西玛特立尼达玛利亚帕里西奥克里托瑞兹布拉斯科毕加索”。我想这也是洛夫先生所说的:“一首诗不在于解说或描述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诗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有机的有意蕴的心灵世界,而这个心灵世界是透过意象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美更是要从意象中感受到。”

每个人的成长,大都留有地方文化的烙印,诗歌创作也有它的地区文化属性。甘建华作品里呈现出鲜明的诗学审美特色和独特的怀旧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暗合故土的风雅与沧桑。他处事沉稳而坚定执着,内心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张力。“衡岳湘水”“茅洞桥记”“衡山之南”三辑,可见他把生命的原点故土家山,视作创作中的源点,将值得留存的空间和事物,用独特的语言形式予以加持,从而完成地理诗学命题的特色与发轫。在衡岳湘水广袤而绚丽的天空下,他徜徉在南乡名镇的千古风情里,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向皆是过往,而眼之所视皆为情怀。意蕴的心灵世界,而这个心灵世界是透过意象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美更是要从意象中感受到。”


二、 异质化内核取材与双重视角嬗变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于高山大海或平原丘陵,诗歌地理与文化根系是相辅相成的,地理环境是其生长的土壤,文化是人类活动对一方土地的回馈与反哺。湖南是生养甘建华的第一故乡,青海是他“心灵的牧场”,人生成长经历中最为重要的地方。“‘青海在上’这个词语大有深意在焉:一方面表明青海72万平方公里山河的海拔之高,另一方面表明青海在甘建华心目中的地位崇高。”(凌须斌《青海在上:每一个故事后面的诗性抒情——简析甘建华的地理诗路之旅》)

回溯过往岁月,甘建华对于现代新诗的喜爱,始自辉煌的20世纪80年代前夜。其时正在家乡茅洞桥读初中的他,由于湖南地区一向重视诗书教化,“已经读过中外诗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读到翻印的食指诗歌《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秋风昨夜度潇湘》)大诗人艾青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对伟大祖国的咏唱,开启了甘建华的艺术心智,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文学道路与创作风格。在青海师范大学求学期间,他与其他各系爱好文学者交游颇广,进而主导创办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大学生诗社,油印出版了3期《湟水河》诗刊,用他自己的话说“在青海高原客串了一把诗人”。

这一特定的青春时期,他把游历过的青海每个地方记在心间,在每个有文化蕴涵的山河行径留下印痕,使之成为日后诗歌地理的精神座标。无论是《青海“花儿”》《湟水河记》《日月山辞》《柏树山引》《茫崖书简》《火星小镇》,还是《茶卡:青盐之魅》《祁曼塔格雪峰》《乌图美仁草原》《托拉海胡杨林》《阿拉尔河小唱》《鹤舞尕斯湖》,都可看出第二故乡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占有的比重。离开青海已经将近30年了,不管人生轨迹怎么变化,事业如何一个个成功转场,那些天上的风景、偏远的城镇、湖岸的芦苇、美好的人事,亦如那些“突如其来地一个名字/轻轻地念叨一声/齿有余香,却又/心如刀割似地疼痛”(《大柴旦情思》)。

“离开西部之西多年之后,我还时常在梦中见到荒原上的如水月华,见到天边那一簇簇蓬勃的骆驼刺,见到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的沙尘暴,见到风中那些已经逐渐模糊的面孔。”(《冷湖那个地方》后记)离开一个地方,最大的悲哀并不在于往事随风而逝,而是在此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离开一个地方,必然会怀念一个地方,很多人离开后业已没有表达的身份。山河表里,岁月荏苒,甘建华却守住了他心中的青海,守住了他亲手开创的“西部之西”(The West of China's West)。

30年前,他开始写作“西部之西”系列小说;20年前,他出版了一部同名小说集,荣获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小说类第一名)。没有想到的是,“西部之西”这个具有音调、风调之美的虚构地理名词,后来被人们广泛征引,写进诗词、歌曲和小说,写进散文和报告文学,许多画家以之为题创作美术作品,成为一个备受赞誉的文学语词。更没有料到的是,柴达木盆地甚至开辟了一条“西部之西经典冷门线路”,上了英、日、美、法等国杂志及许多网站的户外频道,成为国际旅游界对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指称。


而无边的秋风已经刮起来了

卷起哗哗作响的落叶

正自阿尔金山北面驰来

繁华褪尽后的落寞

伴我一天天老去

相信依然有一双大眼睛

眺望着通往西部之西

这条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


《花土沟的梦》写于2014年8月25日凌晨,就在当地石油大厦1142房间。这是甘建华工作调离青海高原22年之后,重返梦境之旅的组诗之一。当天早上驱车离开时,他对前来送行的宾馆总经理说:“我记住了这座石油城,相信它也会记住我,这首诗可以作证。”果然,这首被广泛转载的优秀诗歌,被评选为“2019第二届现代诗经100首”。

在甘建华的认知中,湖南是他生命的诞生地,青海是他事业的始发港,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有别于他人的文化特质和异质,随心所欲的视角嬗变突破了地理上的文化界限,从而提升了作品的高度与宽度,拓展了写作的向度与维度。


三、 学术特色和诗艺技巧的个性化提升


判断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是否成熟,最主要的一点是艺术个性的形成,没有艺术个性的作品毫无价值可言。甘建华以散文和文史笔记驰名全国文坛,“是中国西部文学和柴达木文学的一员悍将”(著名作王宗仁、朱奇语)。他的散文曾经获得过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全国第七届冰心散文奖、首届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四川散文奖等奖项;他的《柴达木文事》被认为是青藏高原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文史笔记,并被公认“为中国文史笔记写作开一新境”(见《人民日报》读书副刊 2016年9月27日章罗生教授专评)。而其诗歌的标识是“地理诗概念”始终贯穿创作过程,这也是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特质和异质。

对于“地理诗”这个概念,我也有着自己的理解。远在2009年,我在编辑中国诗歌在线杂志时,便设立了一个“中国诗歌地理”栏目。2013年,又参与组建和编辑《国家诗歌地理》杂志,以省、市、地为单位刊发各地诗人创作本地题材的作品小辑,后又延伸到刊发同一主题创作的作品,这是我对“地理诗概念”的认知和实践。

结识甘建华是在2014年秋天,他横穿整个青海高原后归来。当年10月,我参与编辑的文化中国期刊,发表了他的《大柴旦情丝》《花土沟的梦》两首地理诗,与甘兄可谓有文缘矣。我注意到他在创作中,恪守“情感的本真”,张扬“个性的本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作品地理文化底色的铺展和渲染,成为其地理诗创作的背景。因此,他的每首作品不再是单单描述一种事物、意象或情感,而是让每首作品成为诗歌艺术里的一个脉点,多个脉点串联起来就是一幅地理文化折射的缩影——譬如《茅洞桥九章》《先生问与说》。

(二)诗歌呈现出的地理文化表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个人审美性。这种浓郁的个人文化属性,决定了作品的学术特色,来自于本人的主观意志和大胆判断——譬如《泉湖二月八》《界牌火灯节》。

(三)诗歌有着不经意的连续性,从一个意象或一种情感,由点及面地生发,拓展了诗意空间,厚重了作品的蕴涵——譬如《断桥意象》《塔什库尔干》。

(四)诗歌摒弃了华丽辞藻的堆砌与先锋诗歌技巧的运用,取材随意得当,起笔、承接和结尾由心而发,看似小我牧歌式的抒情与书写,却贴近生活,紧接地气,走心的字里行间往往能引发人们的共鸣——譬如《菩萨崖诗会》《过耒水见蔷薇花开》。

(五)善于从平凡的事物起兴,从朴素的生活和旅途感知中,揭示人文自然或人生真谛,使得作品蕴涵着诗歌独有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救赎——譬如《湘中风声》《南宁雇凶杀人事件叹》。

(六)作品中的地理概念、文化属性、个人情感和谐统一,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情理和形神兼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诗意特质——譬如《灵隐寺偶见》《在岳麓大道散步》。


手持一卷心经,从大坝这头到那头

喃喃念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面带微笑,看尽世间虚无,那些

垂钓者,荷锄者,挈妇将雏归乡者

都是生命中注定要遇到的人

都是菩萨,都是山中的草木与繁花


从《在斗山桥水库大坝读心经》这首诗中,可见甘建华作品学术特色和诗艺技巧的个性化,在促进作品质感提升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构筑起了一种诗学精神和诗学世界,让作品不仅具有文化烙印,更有本人的生命烙印,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失而离去。

四、 在地理诗学之上超拔绝俗

文学尤其是诗歌,是跨国度、跨民族、跨区域的跨界艺术。而“地理诗”概念可看作诗歌的一个分支,不应单单是地理概念的写作,也是一种地理文化的挖掘与延伸,或者说是建立在一个区域一个地理基础之上的民间诗歌书写。文学艺术既要有传承优秀传统的固守,更要有打破陈规在创作中新生的勇气。曾经中断诗歌创作30年的甘建华,也是一个新归来诗人的代表。他自言6年前在西宁,看到“南北山上的绿草和树木,想起大学时代每年春天冒着雪花植树造林,心头忽然温柔得像水一样荡漾。那天傍晚,他写了一首《西宁的丁香》,隐喻一个从未开花结果的故事,再度唤醒了潜藏已久的诗兴”(《甘建华地理诗选》后记)。


多年之后,当我

重新回到湟水河畔

倾听一段丁香树下的过往

蓦然发觉

有些事是不可以让人的

有些人是不可以忘记的


作为一个地理科班毕业生,而且是当今中国地理学界最有名气的诗人,甘建华认为地理诗不应只是局限于一城一地,要以开拓的姿态把地理诗概念夯实为一个基点,并把目光放之四海八荒。他站在最初地理诗概念的基点之上,努力构建和完善自己地理诗学的精神世界。《浙中之旅》《四海八荒》两辑诗歌,便是打破“地理诗概念”局限的实践,采用非线性的描述方式,其间夹杂多线性叙述,段落与意象之间,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促进了地理诗文化繁衍间的交融,让地理诗概念更为宽泛,使得作品和内心里的诗歌世界更为圆满。

地理诗,有人称为山水诗、行吟诗、纪游诗。甘建华认为,地理诗不能一味极端地强调地理或地理文化的基调与底色,应以时代赋予的写作使命,着眼于“大地理诗概念”,遵循生活是诗歌的源头,传统是诗歌的根柢,本土是诗歌的魂魄,创新是诗歌艺术之本,才能写出有大气象、大气魄、大胸襟的作品,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诗。譬如,他新近写的《咱们去栗山种橘吧》:


栗山是一个令人颤栗的动词

带着电光火石

随周瑟瑟去了拉丁美洲

与阿根廷发生奇妙地碰撞

大海与星辰下的写作

借助中文古老的语言

让我知道一个祖母级的诗人

葛莱茜拉·马图罗

她的名字,是舞动的水?

汹涌的水?沉睡而孤独的水?

抑或孔波斯特拉的雨声?


最近在诗人周瑟瑟家乡湖南湘阴成功举办的第五届栗山诗会,最大的亮点也是新闻媒介报道的重点,便是阿根廷女诗人葛莱茜拉·马图罗的获奖,使诗会因此具有国际化的象征意义。甘建华坦承之前并不知道这位年已92岁高龄的祖母级诗人,然而,“一旦看到她的简介,说是出版了二三十部诗集、文艺评论和学术专著,亲耳听到她在视频中说:‘我承认,吾命即诗。’突然之间,远在湖湘的我为之肃然起敬,心房也怦怦跳动起来,就像她在诗中所说:‘我醒来,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在茫茫大海。’”所以,他在这首诗中所传达的意象,通过解读她的名字,“舞动的水?/汹涌的水?沉睡而孤独的水?/抑或孔波斯特拉的雨声?”以极其敏锐的扑捉诗意灵感思维,生发出超乎常人的想象和联想,把握了艺术的美在于独具个性的全新创造。

诗歌的本质是以文抒情,以情言志,优秀的诗人要具备跨国度、跨民族、跨区域的眼界和情怀。甘建华提出“地理诗”这个概念,并站在“大地理诗学”的高点之上,进行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突破,其诗歌创新精神无疑是值得赞许的。而他本人也在这种理念之下,逐步实现诗学精神的超拔与诗歌世界的构建。这个与时俱进、独辟蹊径的湖南人,选择了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人迹更少的一条路”,让人们再度感觉到他的飘逸不群。《甘建华地理诗选》中的文化密码,也在等待有缘的读者诸君去破译。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