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之551——600)

作者: 2015年11月04日17:11 浏览:287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童年学诗札记(之551——600)

童年学诗札记(之551——600)

学诗札记(之五五一)关于现代诗艺术创作,不妨以我的拙作《两朵云》为例,我认为,就是在个人的记忆深处永无休止地寻梦。是的,我享受这一寻梦过程并从中获益匪浅。我一向鄙弃那些违心的“造梦者”。写诗的过程大致是一个不太连贯的“归真”的寻梦之旅,自然、神秘、理想、歧义、质感,并且充满无限的穿透力与启悟力。我的写作的基点以及方向,不是别的,就是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的富含人性色调的梦想。

学诗札记(之五五二)写作是钓鱼。谈及垂钓,我想再罗嗦两句。普通的垂钓者往往将关注点放在钓竿、钓丝、钓钩和钓饵上,并自以为只要有了这些东西,剩余的就看运气了。乍一听,此话似乎在理。然而,事实情況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无数垂钓者正反经验警示我们,垂钓者的性格、修为与心态,经验、悟性与准备,直觉与预见、性灵与敏感,加之季节、气候、风力、水域、水质、水流,以及鱼食本身的魅惑力等等先天的、后天的、可感的、不可感的诸多要素有机集合,方能完成钓鱼这件事。

学诗札记(之五五三)好诗都有足够的耐心静候好受众。诗人从不喜欢直接告诉受众些什么。这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此乃诗固有本真的魅力。不管你承认与否,诗就这么任性。换言之,那些总是习惯于“直接告诉”的所谓诗人,无论啥流啥派,也无论他多么著名,都是该挨板子的伪诗人。倘若你的的确确从诗人的作品中呼吸出了什么的话,那么我恭喜你,你真的有福!因为,你值得恭喜,值得蒙福。

学诗札记(之五五四)庸人写不出好诗。这是定论。

学诗札记(之五五五)诗人源自于骨子里的孤傲狂狷、叛逆意识、个性思想以及神赐般的才情与灵性,难能可贵,那是“彻见真性”的诗外内功。遗憾的是,当今诗坛,这样的诗人寥若晨星。

学诗札记(之五五六)新诗的“新”,简要地说,主要包含三个特征:一,颠覆性,即打破统辖中国诗坛长达3000年之久狭隘自囚的旧格律诗体,重塑新诗体;二,回归性,即以强调真性、自由、淳朴、可感、贴近且颇具内韵力的节奏,让诗由内而外的自由呼吸;三,兼容性,即运用全球化、立体式、前瞻性的文化视野,融诗书画歌舞建筑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深度拓展未来新诗美妙无限的可能路径,体现汉诗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

学诗札记(之五五七)谈诗论艺是“慢”功。没有真正达到渗透式“入诗”,最好闭嘴,千万不要轻易评诗,更不要匆忙下断语。一句话,文艺批评,来不得草率,不容马虎。

学诗札记(之五五八)写诗从来没有什么秘笈。诗无国界,无定法,无捷径。纯真是诗写不可或缺的根基。

学诗札记(之五五九)好诗是不太可能被看透的。反过来说,但凡能完全破译的诗,一定和一流诗歌不沾边。

学诗札记(之五六0)道养身,诗养人。

学诗札记(之五六一)直觉是金,知觉是银,错觉是铜。

学诗札记(之五六二)无论他人如何评价,真正的诗人冷暖自知。连这么点自信都沒有的话,你该干啥就干啥去吧!

学诗札记(之五六三)我庆幸自己沒有过早地因诗而“知名”。

学诗札记(之五六四)对于当下重新喧嚣的中国诗坛,我感兴趣的是做一个另类的“热眼”旁观者。

学诗札记(之五六五)追求另类的另类或具有歧义性的差异化,是艺术创作者绕不开的话题,更是首要的看家本领。

学诗札记(之五六六)我的辩证诗观:超凡脱俗是必须的;然,完全脱俗超凡是万万行不通的。

学诗札记(之五六七)写诗是心术。艺术创作之道,修心养气为上。

学诗札记(之五六八)不泥古,不泥外,不泥诗。

学诗札记(之五六九)诗的语言不要太文学化,还是尽可能贴近口语好些。古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学诗札记(之五七O)假如离开自然、人性、宗教、爱情、自由、梦想、虚无、历史、哲学、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及生命终极价值这些主题,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写出点啥货色?!

学诗札记(之五七一)如果一个诗人总想着怎么样才能与时俱进,那么他准完蛋,至少沒啥大出息。

学诗札记(之五七二)这个时代不缺你,不缺他,当然更不缺我(傻笑七七秒)。这个时代缺失的可能是另一个具有风骨和无限想象力的冷冷的太阳。

学诗札记(之五七三)点穴式的诗性感受力、立体化的审美判断力、神谕般的语言表现力。如果一个诗人具备了上述这几点充要条件,那么,他应该可以写出好诗。

学诗札记(之五七四)艺术创作必须讲究自然之道。《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鉴于此,作为诗人就应当顺应自然,并真正做到完全放松身心,使文笔自然而圆满,和谐而独立。

学诗札记(之五七五)诗须揭橥鲜活隽永的灵魂的奥秘。

学诗札记(之五七六)写诗作文三忌:单薄、僵硬、过度藻饰。

学诗札记(之五七七)精满自溢是人正常的生理现象。而情满自溢,我向来认为,大抵是可以“发挥”成诗的,只是“不可多得,不能强求”罢了。

学诗札记(之五七八)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就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辩》强调指出:“必备五法而后可以列品,必列九品而后可以入神。”对于那些耽迷于“光拉车不看路”的所谓诗人,不啻一针清醒剂。

学诗札记(之五七九)语言无法抵达的地方,或许正是潜藏着深邃的诗意的圣地。

学诗札记(之五八0)诗人应当顺着自己的天性,以独立、个性、人文的态度去从事艺术创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1963年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80年习诗至今,笔耕不辍,现居蚌埠。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双派诗学大辩论”等文学艺术活动,部分作品获多个奖项或入选各类诗赛。

QQ:2234834787@qq.com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